中美審計協議突顯香港特殊角色
中美周五(26日)就在美上市之中國企業的審計監管問題達成共識,並已簽訂合作框架協議。美國證監會主席Gary Gensler的聲明指出,美國首次從中國政府收到如此詳細和具體的承諾,北京將允許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對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進行符合美國標準的檢查和調查,兩國就此框架將盡快推進下一步工作。
然而,這不代表所有問題都已完全解決。雙方還要具體實踐框架內容,對200多間企業進行檢驗。美方指出如要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所有檢查和調查工作,美方人員必須在9月中旬前到達中國內地或香港現場開始工作。
中美不應金融脫勾
五間國企今月中同時宣布將自美國預託證券市場(ADR/ADS)退市時,有論者粗疏地指出此舉是中國政府將退出美國資本市場的第一步。然而,這種看法不單對中美審計爭議欠缺認知,亦曲解了中國在中美角力中的立場和態度。
中美就上市公司的監管問題爭議已久,兩國今年一直就此在談判。如果中方真的有意主動退出美國資本市場,按正常邏輯而言根本無須談判。即使雙方果真無法達成任何共識,那要從美國退市的中國企業多達200餘間,中方在月中卻只宣布五間國企退市,此舉就顯得非常不合常理。
今年較早之時已有市場消息指,中國會將在美上市的企業分類,部分非常敏感的企業將會全面退市,但其他相對沒有這麼敏感的行業則會盡力滿足美方的審計監管要求。從此推敲,中美在月中時很可能已接近達成共識,而中方則圈定了五間國企無論如何都不會接受美方的監管,故此提早公布退市。
更現實地說,若與美國資本市場完全切割,對於中國和中國企業也沒有好處。國際資本對於中國企業發展和競爭的作用無可置疑。中國企業雖然可以改在香港上市集資,但主動放棄美國上市集資則是自廢武功,長遠將令中國企業集資能力落後於外國企業,尤其影響需要大量研究經費的創新科技行業的國際競爭力。中美金融脫勾本來就是美國激進鷹派進行新冷戰的構想,中國向來反對新冷戰,主張兩國合作共贏,又怎麼可能會主動尋求脫勾呢?
香港應發揮「一國兩制」的特殊角色
更值得我們留意的是,香港在這場審計爭議中體現了它「一國兩制」的特殊價值。按照現時中美達成的框架協議,美方將會檢查及調查中國的審計機構及企業的會計底稿,消息指大陸將容許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及其會計師事務所將審計紀錄、底稿,以及其他可能被美國檢查的數據移往香港,而美方人員則直接在香港檢查這些資料,為雙方都接受的做法。香港應該更加善用優勢,在未來提升競爭力。
近年香港在中美角力中成為了政治磨心,不少人擔心香港將因此失去特殊性及競爭力。但審計協議反映了美國雖然多次針對並「唱衰」香港,但還是承認香港與內地不同,有其特殊地位。香港亦應該借此機會承擔更大的功能和作用,強化在中美間的中介角色。
例如中美審計爭論起始的原因之一是內地去年所實施《數據安全法》,要求中國境內的組織和個人不得向任何外國司法部門和外國執法部門提供存儲在中國境內的任何數據。在這個背景下,香港可以為內地企業提供「離岸數據中心」服務,方便內地企業在必要時配合外國的監管要求。新任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在接受《香港01》訪問時,就表示正與內地網信辦密切溝通,其中一個重要議程是啟動與內地政府聯絡機制,商討內地數據在一定條件下過境香港的安排,幫助內地數據與外地接軌,他指這「既符合香港特色,其他地方無法跟我們競爭。」
一些人帶着偏見地認為「香港已死」,或者已成為一個普通的內地城市,對此我們大可一笑置之。反而中美角力未來還將持續,而內地亦不會馬上完全對外開放,香港理論上可以有更大作為。但能否真的與別不同,就看特區政府是否把握機會,善用香港特殊地位聯繫國家及海外的交流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