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不想也不會經濟脫勾
中石油、中石化、上石化、國壽及中鋁五間國企在上周五(12日)收市後齊宣布擬在美國預託證券(ADR/ADS)退市,預計9月生效。退市的決定引起外間猜測,甚至擔心會引起所謂中概股退市潮。
由於太多相關的推論,官媒《上海證券報》便引述專家及監管消息指五間國企退市只是個別決定,不會引起中概股從美市的「退市潮」,對中美兩個資本市場不會造成重大影響,不必過度解讀。坊間因着近年中美關係緊張,往往過份解讀和詮釋中美之間一些動作,無法認清中美角力的全貌。
沒有什麼「風起了」
一部分人認為五間國企從美市退市是中國準備與美國脫勾之準備,甚至有人將其與武統台灣聯想到一起,認為這是重大事情發生前的徵兆,有「風起了」的講法。不過,五間國企主動退市很可能只是中美審計爭議的一環,並非中資要大規模脫勾。按美國2020年通過的《外國公司問責法》(HFCA),假如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不在審計底稿上作改變和讓步,它們最晚於2023年也會被強制退市。今年3月時,美國證監會(SEC)陸續將一些中國企業列到「預定除牌名單」中,當時就已經有討論中概股會否全面從美市退市,更引起了港股猛烈波動,恒生指數一度跌至18,000點左右。
中美兩國在提供審計底稿上有着嚴重分歧,中方為了避免中概股全面退市而努力與美方達成協議,雙方由去年底便已傳出正在溝通,但到現在仍未有確切消息的公布。早在幾個月前,已有消息指中國將把企業分類,敏感行業不能提供審計提稿將會全面退市,而一些可以讓步的可能不用退市。這次五間國企退市反映的是中國已將這些企業定義為不可讓步的行業,從數量及市值上都只佔在美中概股的九牛一毛,將來會否還有更多的中概股要退市具體還要視乎雙方的談判如何,現階段無法確定,但暫時的確無須過度反應。
理性解讀中美角力的訊號
國內近年有一些分析認為「中美終需一戰」,甚至支持起西方的經濟脫勾論,對一些問題的解讀都過於主動,也不太過問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及合理性,結果常常過度解讀一些訊號,甚至會出現「翻車」情況。就好像將五間國企退市解讀成中美股市脫勾就難以成立。
可以肯定中國並非想主動與美國在經濟上脫勾的一方。脫勾對於中美而言並沒有好處,縱使美方和西方一直有鷹派在鼓動西方主動與中國脫勾,但中國官方至今仍然努力呼籲中美合作,也沒有明顯主動準備脫勾的舉動。
就算真的有部分的中概股從美退市,很多中概股其實會回流至香港上市,只要美國不主動限制其資金外流的話,美國資金一樣可以轉在香港投資中概股。就例如近來才公布在香港雙重主要上市的阿里巴巴,就有傳大戶已從美國轉倉至香港,難說是脫勾。
另外一些常被過度解讀的訊號便有如中國減持美債等美元相關的資訊。一些意見將近年中國政府減持美國國債的行為視之為中國準備清掉手上美國國債與美國脫勾。客觀而論,不能否認中國有減低美元在國際影響力的長遠戰略,但將中國現時所持美國國債的數量與此連結則過份簡化了貨幣經濟的運作。美元現時仍佔國際儲備貨幣的5成以上,除非中國放棄所有外匯改以實物作為貨幣儲備,否則總會某程度上與美元拉上關係。而且減持美債有眾多因素,就好像日本近年也在減持美國國債,並不會因之而認為日本將與美元脫勾。
事實上,一些客觀數據都說明中美經濟沒有想像中的脫勾,兩國的經濟有高度的關係。即使中美在2018年爆發貿易戰,但去年中美兩國的貨物服務貿易總額仍創新高達7,556億美元,今年首半年仍以接近10%的年率增長。中美角力無疑將是國際形勢未來的重要主軸,正因為如此,我們應該更理性和客觀看待問題,認清如何才合乎國家和香港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