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屆政府也解決不了的跨代貧窮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解決跨代貧窮問題,由董建華擔任特首時已經提出,但到現在仍解決不來,顯然是政府一直以來用錯方法。新任特首李家超在本周三(6日)宣布成立由政務司司長陳國基領導的「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行動小組」,落實協助弱勢社群初中學生擺脫跨代貧窮的政綱,卻未見對症下藥。

不少學術研究指出,香港社會缺乏向上流動,低下階層延續甚至跨代複製。例如政府經濟師James Vere在香港大學任職年間曾利用2000年代的住戶統計調查,發現父親有專業工作,子女有約43%的機會同樣當專業工作,遠比總體人口比例高。教育大學學者周基利利用2011年人口普查數據,比較青年入讀大學的比率,富裕家庭子女較貧窮家庭子女可以相差達3.7倍。最近一項由政策創新及統籌辦事處撥款的研究,城市大學學者何榮宗等人在2021年跟進訪問共77名受訪貧窮家庭,發現家長是貧窮的青年子女,在出身後得到更好生活的機會較非貧窮家長的子女低67%。

調查指貧窮家庭難負擔兒童參加功課輔導班及課外活動等機會。(資料圖片)

行動小組不能治本 甚或固化現有不公

由董建華執政後期起,幾位特首也提出措施紓緩跨代貧窮。早於2008年,政府便提出成立兒童發展基金,提出師友配對、個人發展規劃和目標儲蓄。當下李家超提出的「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行動小組」,很大程度上仿效兒童發展基金。行動小組提出招募每批2,000人,師友會分享人生經驗,安排工作影子計劃等活動,又幫助學員培養理財觀念,該計劃會運用其資金實踐學員個人發展規劃。該計劃期望學生能建立正向人生觀和上游動力,助他們擺脫貧窮。

多屆政府推出措施,但跨代貧窮問題沒有消退,背後正正反映一眾高官捉錯用神。整個計劃或許令受惠學生增加人際網絡,在師友指導下懂得儲蓄,從而有更多資源學習,更大機會找得好工作,但首批受惠者只有2,000人,相比起數萬名貧窮初中學生,只是杯水車薪。更重要的問題是,計劃並沒有從根本令社會制度變得人人能者居之,「培養正確理財觀念」的說法,更有如將跨代貧窮的責任歸因於下一代不懂投資理財。

擁一技之長 真正憑努力改善生活

要真正讓今天的學生可以憑一己努力改善自己和父母的生活,收入和地位超越父母,脫離貧窮,政府要擺脫固有想法,根本帶頭改革社會制度。很多人也想到教育,派津貼或資助清貧學生趕上富家子弟,但有錢人佔優的社會制度不改,終難實現公平酬勤。政府具體可以積極擴充職專教育,讓清貧學生即使沒有人脈、資源、遊學等優勢,也可以找到更多升學進修途徑,有一技之長以增加競爭力。在就業層面,也要令經濟發展成果普惠大眾,讓努力付出、勤勞實幹的基層得到應得回報。政府亦可增建公屋和規管劏房租務以作為輔助措施,令貧窮家庭可以節省支出,調動收入於子女教育和興趣,不致因為經濟拮据而失去學習機會。

無可否認,改變教育以至社會制度,較設立行動小組辦師友計劃和實踐個人發展規劃複雜艱難。但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回歸25周年的講話中提到「切實排解民生憂難」,新政府要「切實」解決跨代貧窮這長期憂難,便必須擺脫固有思維,無謂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