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築獲批活化 往績預視成功不易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發展局於本周二(14日)公布第六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活化計劃)四個項目申請結果,當中批出景賢里法定古蹟給團體推廣普洱茶和中醫藥,而馬灣芳園書室就會用作推廣糅合科技、歷史、文化、生態環境教學。雖然過去幾輪的活化計劃也不乏申請者,但有獲選者在營運後也擔憂建築物保育工作和財政赤字。政府可在活用歷史建築範疇加強支援,尤其是承擔更多復修工作和支出,減輕營運者營運壓力。此外,在考慮活化用途時,政府也應更着重社區連繫,利用社區資源支援項目。

政府設立活化計劃,目的是用創新方法善用政府擁有的歷史建築,推動市民積極參與保育歷史建築,以及在地區創造職位。負責評審的諮詢委員會按彰顯歷史價值及重要性、技術範疇、社會價值及社會企業的營運、財務可行性和管理能力五項準則審批申請。

今次結果的重點落在兩個項目,一是景賢里,因為建築規模較大,而且在兩度流標後終於有團體接手,推廣普洱茶和中醫藥認識。另一個是芳園書室,因為書室已在2013年已經投入服務一次,成為旅遊教育中心及馬灣水陸居民博物館,但原營運機構在2016年提出因為書室人流只及預期一成多和經營困難,在翌年交還建築物。事後負責活化這項目的建築師反思,書室位置太偏僻,加上當初項目定位不清晰,經費不足以活化建築物全部兩層等,最終無法吸引遊客。

2007年景賢里綠色瓦頂、雕花窗框等相繼遭破壞,當時政府將景賢里列為暫定古蹟,翌年再列為法定古蹟。(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除了書室外,前身為前北九龍裁判法院的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香港分校,以及前哥頓軍營也退租。即使繼續營運16個機構,前景也是不明朗。嶺南大學月前邀請半數營運者進行問卷調查,當中逾八成表示要應付保育、改建和財政因素,如符合現行建築物條例及收支平衡,亦有逾六成機構透露仍然虧本。

自付盈虧是營運團體以至保育界別最常批評政府活化計劃的一項,他們指大多數營運者也缺乏復修保養歷史建築的經驗,而且成本高,容易在地盤前期研究報告、具體平整工程和營運期間失去預算。若項目營運後只經營高檔服務和生意,又妨礙一般人前來欣賞建築,所謂對外開放只是言過其實。對中小型機構來說,克服保育的難度更大。雖然每項獲批營運活化項目的社會企業可得到政府一次過撥款資助,以應付建築物的復修工程及首兩年營運期內的赤字,但營運社企之後就要自負盈虧。

因人流稀少,圓玄學院曾停止營運芳園書室,政府後來雖然將項目納入第五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卻遭流標。(資料圖片)

自付盈虧有理 政府可加強復修支援

要求自付盈虧有其合理之處,這能推動機構設法吸引訪客到歷史建築,而政府不用長期承擔營運開支。事實上,歷史建築本身就是賣點,比其他商業化的旅遊景點有優勢。撇除疫情衝擊,營運者在意識到人流減少時變陣,多推宣傳挽救業務,利用社區資源便是一途。

芳園書室的例子還反映在社區的歷史建築,在考慮活化用途時要更結合地區資源。相比在過往用途,今次中標團體基督少年軍在馬灣已有會址提供訓練服務,亦承諾透過書室、聘請區內原居民作導賞員,連結區內人士、環境和古蹟,提升社區協作和凝聚力。

此等模式跟早期活化藍屋和大澳文物酒店相近,而藍屋已成本地和國際公認成功保育的模式。政府應在日後推出其他位處社區的歷史建築項目時,鼓勵甚至要求申請者串連社區人和物,一併推廣該處的歷史文化特色,以期帶動人流和營運收入。

保育歷史建築成本不菲,政府可以擔起前期研究報告工作,有利社企控制成本和時間。在營運期間,政府亦可提供有上限、實報實銷的復修保養補助,讓營運團隊可以把資金調撥在宣傳和人手。

回顧自2008年起六期計劃申請,縱然申請踴躍程度隨時日消減,但至今大部分項目也各收到至少五份申請書。在新冠疫情下,今期計劃中的前北九龍裁判法院收到30份,其餘四幢建築也共審核了42份,足證社會仍然認同並願意營運歷史建築。近期接連有建築地標有消失危機,再度喚起保育之風。它們既要小心保護,但任其長期丟空又失去存在意義。若建築納入活化項目名單,政府可多扶營運中的社企一把,加強補助復修工作,同時推動日後項目要盡量結連社區,讓它們安心長期營運。即使建築不在項目,政府亦應與業主商討將其善用之道,充實香港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