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物保育要更有妙法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在周日(5日)宣布,中央政府批准故宮博物院914件珍藏到港,並於下月開幕展中亮相。港府和賽馬會動用數十億計資金籌備展館和展覽,除了給市民遊客在香港一睹瑰寶外,更助香港進一步發揮國家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下的中心角色。文化藝術跟歷史建築互相輝映,政府在專注策展故宮文物的同時,亦要繼續留意在社區內的有歷史價值的文物,探求保育傳承方法,勿等拆卸或被破壞時才急忙處理。

過往香港人到北京和台北旅遊,故宮可謂必到景點之一。如今市民可以到西九文化區的香港故宮便可細賞部分借展國寶,尤其是打頭陣的35份晉唐宋元書畫以及一系列青銅器、陶瓷、雕塑等珍品,感受延綿數千年的中國歷史,實在難得。香港故宮和毗鄰的M+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戲曲中心,以至每年舉行的巴塞爾藝術展等展覽、藝術品交易拍賣場合等可以互相裨益,帶動人流和激發新意念。《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成立香港故宮是重要體現,而候任特首李家超在政綱提出把將西九文化區發展成「大灣區文化樞紐」。若果香港故宮能夠舉辦活動聯繫兩岸三地的故宮博物館單位,以及大中華地區的文物收藏界別,也可增進民間彼此情誼,打破隔閡。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大樓傳媒導覽(梁鵬威攝)

香港故宮動用了馬會35億元資金,用作興建和營運未來幾年大型展覽及教育項目,規模稱得上龐大。社會在花上人力財力展現中國歷史文化之餘,也要致力承傳香港自身的歷史文化。近期幾個景點和建築物也有聲音倡議保留,阻止消失。繼日前熱議的香港仔珍寶海鮮舫後,近日有保育團體倡議古諮會提升現時為三級古蹟的彌敦道190號戰前洋樓評級,保留建築物特色之餘也保留華人抗日歷史,而剛納入九龍城重建範圍的李基紀念醫局,古物古蹟辦事處決定不建議為該建築物評級。

珍惜瑰寶之餘 要盡力保留在地歷史文化

循評級方法保留古蹟承傳歷史是困難的。縱然古諮會有專業知識判斷歷史價值,但例如海鮮舫是船隻不是建築物,根本不會在該部門討論。而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只有「法定古蹟」才受保障,像彌敦道洋樓那樣僅為三級歷史建築,,持有的私人業主若要拆卸,當局也無法阻撓。過去諸如何東花園甚具歷史意義,政府亦為免負擔沉重訟費和賠償而放棄把花園列為暫定古蹟,大宅業主也決意清拆。

+1

說到底,社會在保育的同時也需要發展,政府能力範圍之外的建築物尤其需要得到保育和營運兼得的共贏出路,才能避免被移除、清拆的命運。過去政府曾就個別古物與業主商議地積比轉移,在無奈清拆這一步未到臨之前,政府還可以參考外地例子,例如向業主提供稅務優惠等,從長遠來增加建築物發展同時兼得保育的機會。

文物、藝術品、建築和旅遊可謂環環相扣,政府透過香港故宮和整個西九強化中外文化樞紐地位,亦要用同等力度提升本地文化特色。兩者更可互相串連,締造獨特的歷史、建築風格和氛圍,激發更多新意念,不斷提升城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