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俄烏戰爭延續了近兩個月仍未見終局,上周教宗方濟各及歐洲教會先後呼籲俄羅斯與烏克蘭兩國在4月17日後暫時停火一周至24日,讓兩國的基督徒能平安及有尊嚴地渡過復活節。復活節對香港人一點也不陌生,但在我們的認知中今年復活節才剛過去,或許好奇教宗為何並非呼籲從上周五(15日)耶穌受難節便開始停火。不過,俄羅斯及烏克蘭的主流基督信仰是希臘正教會(俗稱為東正教),它與西方主流的羅馬正教及新教會由於歷史原因而有着不同的傳統,就連復活節的時間也不一樣。

在中世紀的歐洲,宗教是文化定型的一個主要因素,因此才有了「信仰時代」的稱呼。從宗教為切入點看俄羅斯、烏克蘭以至歐洲,我們不難發現它們彼此的文化和歷史經常交織在一起。俄羅斯與烏克蘭就有着極為相似的民族親緣,即使與歐洲亦有着共同的信仰基礎,它們異中有同、卻又同中有異。

2022年4月17日,在波蘭克拉科夫避難的烏克蘭難民,一早便齊集在一所東正教教堂參加崇拜。(Omar Marques/Getty Images)

略不一樣的復活節

復活節是廣義基督宗教的重要節日,原本為猶太曆中的逾越節。但公元325年普世教會在第一次尼西亞宗教會議中決定將復活節日期改為春分後的第一個月圓後的第一個周日。由於北半球日照時間在春分後會超過黑夜,故以此象徵耶穌復活後光明超越黑暗之意。在早期,整個歐洲基督教都在統一的普世教會之下,因此自公元四世紀後一段長時間復活節也只有一個。

不過,歷史也為普世教會埋下了分裂的伏線。普世教會一直以羅馬為首,但自從作為保護者的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帝國又偏安於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對羅馬鞭長莫長、控制力愈來愈弱,於是東羅馬皇帝開始推舉君士坦丁堡的牧首為普世教會之長,希望重新控制教會的權力。在兩方不斷角力下,加上羅馬教會在公元800年又將羅馬皇帝的頭銜封予法蘭克王查理曼,引起東西在宗教和政治權力的嚴重矛盾。最終在1054年,羅馬與君士坦丁牧首互相破門(或稱為「逐出教會」),普世教會正式分裂為東西兩個教會:西方即我們比較熟悉以羅馬為首的公教會,中西歐國家普遍信奉;東方則是以君士坦丁堡為首的東正教會,主要跟隨的國家為匈牙利以東的東歐國家。

+7

在分裂之初,雙方的復活節仍然用相同的算法。但到了1582年,羅馬教會因為舊曆失準而起用新曆法「格里曆」(即我們現代所用的公曆),但東正教會認為羅馬教會此舉破壞傳統,堅持以舊曆法計算復活節,引致東正教的復活節自此以後比西方慢上一周以上。今年的東正教復活節正好在4月24日,因此教宗呼籲停火中所言的復活節是指東正教的復活節。

這麼遠、又那麼近

教宗的停火呼籲,不禁讓人想起俄羅斯、烏克蘭與西歐彼此的關係是這麼遠又那麼近。俄羅斯與烏克蘭在民族上本來就是「表親兄弟」的近親。人種是個非常模糊的概念,但從語言學的角度看,烏克蘭語與俄羅斯語都屬於東斯拉夫語,在書寫上有接近9成相似,即使口語交流也有5成以上相似。而且,兩個民族共享了基輔羅斯的共同歷史根源,在宗教上更都是信仰東正教,屬於同宗同門。

即使是俄羅斯和西歐,本也並非異類,大家共享着基督教化歐洲的文化根基,也有着互相交織的歷史關係。東正教與羅馬公教來自於同一宗教,只是彼此因政治因素而在宗教禮儀等問題上有一定歧見,但近年兩大宗派都努力重修舊好,甚至有人提倡將兩個教會的復活節重新合二為一。只要能放下成見、彼此理解,分裂了近千年的教會尚且能重修舊好,國際社會如其不斷去營造冷戰的格局,倒不如思考一下如何可以令俄羅斯、烏克蘭、歐洲三者放下矛盾,互相理解,不要再重蹈往日的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