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數字化不只是拍卡消費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星期日(4月10日)稱要讓本港經濟發展、開拓產業「著力探索普惠的向度」,一方面「讓市民能參與及受惠其中」,另一方面「提升社會對相關產業發展的認知度和認同感」。他又舉出新一輪電子消費券為例,認為計劃對於「加速推動經濟數字化發展」發揮了助力和加速的作用。

消費券確實產生了令更多市民使用電子消費方式的誘因,而司長所言透過「八達通」手機應用程式領取人數增加至約100萬人亦是一個可喜現象。不過若以去年數字來作比較的話,選擇實體「八達通」卡的人其實還佔本港一半以上人口,由此觀之本港經濟數字化進程未來恐怕尚餘很大一段路要走。

政府3月7日公布新一輪電子消費券,即日下午已有一批市民到臨時服務中心之一旺角始創中心19樓查詢補領八達通等問題。(蘇煒然攝)

切忌出現自我滿足心態

去年9月,歐洲高等商學院歐洲數字競爭力中心發表《2021年全球數字競爭力提升情況報告(Digital Riser Report 2021)》,當中指出在東亞與太平洋地區香港整體數字競爭力整體排名呈現下降趨勢,特別「心態思維(mindset)」方面因素跌幅相對明顯,反觀鄰近的越南、中國、台灣、印尼、蒙古、新加坡等地的數字競爭力都在上升。

比起電子消費券執行過程帶來的正面刺激,我們還要看到現在仍有大量市民拿著實體「八達通」卡排隊輪候領取,又有商家與消費者不惜串謀犯法「套現」,這些都證明了數字化消費沒有真正在社會普及起來。尤其諷刺的是,官員雖然強調「八達通」手機程式使用者增加,但它卻存在跟實體卡一樣的3,000元儲值上限,更加反映當局「拆牆鬆綁」未夠落力。

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總監何珮玲公布「臨時失業支援」計劃,申請人如是主動離職,轉工、退休、申請當日有一份或多於一份有薪工作、綜援受助人,都不符合資格。

況且經濟數字化並不只限於消費層面,其他牽涉經濟運作階段的程序也同樣應該要數字化。從即將截止的1萬元「臨時失業支援」看來,它要求申請者自備多種證明失業及收入狀況的實體文件副本,甚至因此拖慢處理速度,這本身便折射了整個社會的就業與收入記錄往往都欠缺數字證明。在這種情況下就以為經濟數字化取得相當進展,不得不說有點自我滿足。

政府有為才能帶領發展

在推動經濟數字化領域取得了傲人成績的內地,今年初就曾公布《「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為相關工作制訂了到2025年的幾項具體發展指標。近日最新一份中共中央與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也是開宗明義道明「有效市場,有為政府」原則,要求做好「加快推動商品市場數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級」等工作。

香港不能在推動經濟數字化方面落後於人,政府必須直接面對、承認和改善自己做得未如理想的部分。譬如電子消費券計劃揭示3,000元的硬件支付工具儲值限制不合時宜,局方理應盡快上調《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金融機構)條例》設下的規管洗錢門檻,或者修訂《支付系統及儲值支付工具條例》來作出豁免,無奈經過一年港府至今沒見類似動作。

數字經濟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視覺中國)

長遠來看,當局更應全盤檢視及統籌好推動數字化經濟的工作。陳茂波早前在《財政預算案》演辭已經提出將成立一個「數字化經濟發展委員會」,該委員會日後可以參照國內經驗制訂各種工作成果指標和具體路線圖,這樣才能有效督促整個社會與政府內部真正加快數字化的步伐,否則只會像消費券計劃那樣營造一個有成就的假象,從而麻痺和阻礙了更持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