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危機|制裁不管用乃國際格局使然
俄羅斯總統普京周四(24日)宣佈將在烏克蘭展開「特別的軍事任務」,把烏克蘭「去軍事化」和「去納粹化」。電視講話後,烏克蘭首都基輔隨即發生爆炸,俄羅斯的部隊據指亦正向烏克蘭的軍工設施發動襲擊。
即前美、英、德、法、日等國家已分別向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德國亦已叫停連接俄羅斯與德國的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採取堪稱最為重要的制裁措施,但目前情況說明制裁無助抑制普京的軍事行動。排除俄羅斯在SWIFT國際支付系統之外的方案,亦可能將會執行。但與其說制裁措施觸不到癢處,倒不如說從一開始起,制裁俄羅斯在今時今日的國際格局,其實不合時宜。
事實說明制裁威嚇無效
根據西方領袖的想像,制裁措施都將會令俄羅斯的經濟陷於疲弱,收到威懾的效果。然而,西歐超過四成的能源供應是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制裁這一着就只會推高能源價格。加上,隨着歐洲各國都受過去兩年的疫情打擊,已不可能承受傷及自身很大的制裁措施。因此,在德國宣佈暫停審批北溪二號後,俄羅斯前總統、現任俄羅斯安全委員會副主席梅德韋傑夫不諱言地Twitter上諷刺:「歡迎來到美麗新世界,在這裏,歐洲人將不得不為每1,000立方米天然氣支付2,000歐元!」
更何況,俄羅斯自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後,已一直受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制裁。即管俄羅斯的經濟曾經受到打擊,但更多的制裁也只是程度之別,普京甚至可能覺得只是「小菜一碟」。俄羅斯既然不會在意,當前的局勢發展就不應叫人感到意外。
當前烏克蘭的困局,誠然很難說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但肯定的是以制裁威嚇俄羅斯,並沒有令其更樂意與國際社會維持合作的態度。今日的局勢發展反而導致無數的烏克蘭人驚惶失措,尋求辦法離開國家。
全球一體化格局既成事實
若將烏克蘭問題押注在歐美的經驗制裁上,無疑是錯誤地理解西方國家的影響力。或者,制裁措施對一些中小型國家有一定作用,可以令其政府投鼠忌器。然而,當面對的是有如俄羅斯等大國,不論其軍事實力和經濟力量本身都不容小覷,而且與歐美利益有一定融合,最合符成本效益的解決紛爭方法只能是通過談判達成共識。
上世紀下半葉美國作為世界單一霸權和最大經濟體,擁有最龐大的軍事力量,制裁或者有一定果效。但當前的世界局勢已非90年代蘇聯剛剛解體時的情況,在國際形勢此消彼長下,現時的世界格局早已變得多極。烏克蘭局勢再一次說明美國無法說了算,管控分歧、尋求合作就是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