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烏克蘭危機 歐洲得找自己的路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烏克蘭局勢於上周末再度升溫,2014年自行宣布獨立的東部地區頓涅茨克及盧甘斯克與政府軍頻密交火,雙方互相指摘對方打開第一槍,外界猜測這會否成為俄羅斯出兵烏克蘭的藉口。

與此同時,周日(20日)剛結束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繼續指責俄羅斯即將入侵烏克蘭,而烏克蘭則仍然大放厥詞聲稱自己為歐洲擋住俄羅斯入侵,口吻上沒有平息局勢的意思。只有中國外長王毅「勸交」,奉勸北約放下冷戰思維重新思考東擴政策,而雙方也應該盡快回到《明斯克協議》和平解決問題。

烏克蘭的衝突是真實存在的,但到底是否如美國所言俄羅斯意欲入侵烏克蘭,卻甚有商榷餘地。更重要的是,歐洲如果想順利解決危機,更不應該跳進去附和美國的論述。

烏東地區發生衝突,戰爭傳言再度浮上。

跟隨美國論述不利歐洲穩定

烏克蘭衝突中,俄羅斯和美國各有自己的政治議程。美國想挑動戰爭氣氛,一來可以挽救拜登政府的民望,二來可以再次營造冷戰氣氛團結美歐的同盟,三來可以製造危機,令歐洲資金回流美國。俄羅斯則希望通過對烏克蘭的威脅,阻止北約繼續東擴。

但無論跟隨美國或俄羅斯,都不是最合乎歐洲利益。歐洲不論是為了與俄羅斯的能源交易,或是避免歐洲捲入一場生靈塗炭的戰爭,化解烏克蘭危機宣告和平才是最大的公約數。跟隨美國的論述不斷渲染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只會令局勢更加不穩定,最終萬一真的爆發戰爭,受到最大打擊的必然是歐洲,而非遠在天邊的美國。

歸根結柢,烏克蘭衝突的核心來自於北約東擴對俄羅斯產生安全威脅。北約是冷戰底下的產物,本來的目的從蘇聯的威脅中保護歐洲安全。但蘇聯既已解體,北約在2000年代卻仍然繼續東擴,加入了羅馬尼亞、波羅的海三國等原東歐版塊國家。2004年烏克蘭橙色革命後,一直被俄羅斯視為門戶的烏克蘭也意圖加入北約。至2014年烏完蘭又再爆發親歐示威,推翻了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新政府再次主動尋求加入北約,這都令俄羅斯大感軍事威脅。

但是近年俄羅斯與歐洲不再這麼對立,也漸漸成為歐洲能源的最大供應者。按歐盟統計,2021年上半年,歐洲輸入的能源產品中超過37%來自俄羅斯。歐俄交易為歐洲提供穩定及經濟的能源,也幫助俄羅斯賺取外匯,而且俄羅斯也樂意於用歐元結算,可謂互惠互利。因此,歐洲同意北約東擴繼續軍事上壓迫俄羅斯不見得對歐洲有何好處。反而加大雙方矛盾,最終得益的只是一直希望破壞歐俄能源交易的美國。

歐洲要走自己的路

最合乎歐洲利益的是積極與俄羅斯談判,解決安全威脅。而要做到此,歐洲必須擺脫美國的那套論述,發揮自主的力量帶領問題走向正軌。可惜的是,至今為止只表面上只有法國總統馬克龍有足夠的政治魄力不跟隨美國的論述行事。

馬克龍過去曾批評過北約「腦死亡」,以及多次呼籲歐洲要有獨自行事的能力。這次烏克蘭危機升溫以來,他主動多次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接觸,單在20日內便已兩次與普京通話。他繞過美國和北約主持了法、德、俄、烏四國共議的「諾曼第模式」(Normandy Format),致力於推動危機能以和平方式解決。在上周末的衝突後,馬克龍更即時與普京通話,促成了烏克蘭、俄羅斯、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三方在本周一(21日)舉行會議以達成停火承諾,也為美國總統拜登與普京兩人直接對話「搭橋」,雙方原則性上答應面會解決危機。

然而,只有法國或馬克龍一人並不足以形成歐洲共識。像德國總理朔爾茨雖參加了「諾曼第模式」試圖解決紛爭,但表面上仍然緊隨美國主導的俄羅斯入侵論述,未有正面回應俄羅斯的安全要求。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等更加沒有獨立行動去平息事件,在事件中沒有發揮解決危機的正面作用。

美國的利益並不等於世界的利益,如果歐洲仍在乎自己的利益的話,便得像馬克龍一樣走出一條跟隨美國以外的路。香港人應該慶幸,我們不用被美國要脅捲入他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