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化應以提升生產效率為優先
日本經濟智庫日本經濟研究所(Japan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JCER)在本周三(15日)發表第7期亞洲經濟中期預測報告,當中評估中國的GDP將於2033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又指韓國及台灣地區的人均GDP將分別於2027及2028年超越日本。
該報告還指出,一個地區維持高經濟發展的關鍵,在於其「數碼轉型」能力可以持續地增加勞動生產效率。不過,由於日本公、私營部門的「數碼轉型」落後,JCER認為這將拖累日本未來經濟持續發展,長遠將使得其發展速度輸給其他亞洲地區。
日本數碼化轉型落後
雖然日本在國際上通常都予人科技先進的感覺,但其數碼化程度實際卻是落後到日本人自己也擔憂。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後,日本社會更加深切認識到企業數碼化落後會對生產力造成很大的影響。就以政府機構為例,新冠疫情初起之時,安倍政府曾安排向所有日本人發放10萬日圓生活補助金,但結果竟因為技術問題花了整整三個月才完成。後來《日本經濟新聞》在2020年統計日本各級政府行政手續,其中僅有12%可以通過網絡申請。
不獨公營部門如此,私營部門也是一樣。許多日本私人企業過去一直不願意提升數碼化程度,被認為是日本勞工生產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在這種環境下,日本企業為了能與外國企業競爭,更養成了以員工超時工作彌補生產效率低下的習慣,最終使得勞工長期面對工作時間過長問題。直到疫情來臨,大量日本企業因為技術落後而不能像外國同行那樣推行在家工作,這種情況才迫使它們不得不正面看待數碼化落後的問題。
無論未來日本的人均GDP會否真被韓國及台灣等鄰近地區超越,其「數碼轉型」進度落後的問題顯然確實存在,而且於疫情間被進一步放大。去年,菅義偉政府提出成立「數碼廳」對應問題,便反映日本當局也注意到問題嚴重性。
香港數碼化問題亦嚴重
客觀而言,日本「數碼轉型」落後有其獨特的社會和文化原因,例如人口嚴重老化致使人民在學習新技術上出現困難。然而,當連像日本這種具備優厚技術基礎的地區,在數碼化問題上尚且知道擔憂應用落後的問題,那麼在此方面大同小異的香港似乎也應該急起直追。
就像前述日本安倍政府派發補助金的遲滯一樣,特區政府以往派錢時同樣亦出現過類似的問題。另外,香港很多公營業務也跟日本政府一樣,仍然未設有電子化申請渠道。至於私人企業方面,本港私企近年受內地技術及疫情影響,應用數碼化的程度似乎略有改善,但整體來說仍然有改善空間。
必須強調的是,「數碼轉型」並非單純為了數碼化,它的最終目標還是要提升生產效率和能力。經濟學理論的「鮑莫爾病」指出,低階服務業無法提升生產效率是拖慢經濟增長根本原因。由此來看,政府或是企業推動「數碼轉型」,應該着重的並非只是為轉而轉,同時也應該思考改變可以如何提升勞動生產力。在有限的資源下,數碼化也應該次序有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