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晶片短缺看政府的戰略思維
晶片短缺問題困擾著各國的經濟復甦和工業生產。繼早前美國蘋果公司因應晶片短缺問題而調整旗艦智能電話的生產目標,近日不少車廠均預期將需要進一步大幅減少產量以應付晶片短缺的問題,其中德國大眾汽車旗下的汽車製造商表明今年的汽車產量將比預期減少25萬架,而日本車廠豐田亦表示10月的生產量已減少33萬輛,跌幅接近四成。不少的廠商更悲觀地預測,有關晶片短缺的問題將持續至2022年下半年後,加上疫情後的人力資源貧乏和其他原材源供應緊張,對於環球經濟的影響可想而知。
有見及此,自今年6月起已有消息指日本政府正積極地招攬台灣的晶片生產商台積電落戶日本,消息在上周四(14日)得到進一步確認。在日本政府提供接近18億美元的補助下,台積電公司宣佈將在日本的熊本縣設立一所芯片製造廠,並且連同日本多間生產廠,例如日本索尼、豐田旗下汽車零組件製造商等合作,預期有關芯片的製造將在2024年開始投入生產。早前日本經濟產業省亦提供超過3億美元的研究計劃,項目是為日本的「半導體國家戰略項目」。
晶片科技供應短缺
隨著現代商品的發展,晶片科技與經濟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尤其是,現代商品已經不單只有手機通訊等電子設備需要先進的晶片,汽車、個人電腦、家用電器等的生產亦越趨依賴高端晶片的供應。半導體的科技早已不知不覺間成為21世紀的「新石油」,是為現代經濟最重要的命脈之一,有著燃料一樣的重要性。
而且,隨著5G服務以及各類型電子技術需求增加,加上中美兩國關係在貿易議題下愈趨緊張,以及各國的晶片生產都在不同程度下受到疫情的延誤和影響,不少的生產製造商遂加緊晶片的儲備,並因而導致了今日有如70年代石油危機的的晶片短缺情況。不少地區的工業生產更因為缺乏充足晶片而陷入半停頓。
各國政府的戰略藍圖
維持穩定的半導體科技供應遂成為了各國政府的戰略需要。而事實上,過去招攬大型的晶片製造商設廠生產,維持穩定的供應鍊的措施並不限於日本政府。在美國政府和業界多次的協商下,作為全世界最大型的半導體生產商台積電在去年就宣佈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立另外5所晶片製造廠,並將繼續在美國尋找合適的地方設立廠房。
今年2月,美國總統拜登亦因為晶片短缺的問題簽署了行政命令,要求國家經濟委員會和國家安全委員會全面審視半導體供應中的瓶頸問題和尋持解決方法。今年6 月,美國民主共和兩黨亦在國會完成520億美元的支持美國國內晶片生產的法案,目標紓緩美國由1990年代起陸續失去自主生產晶片能力的情況。
而在台積電公佈日本熊本設廠後,上周六(16日)亦傳出台積電公司已承諾將在未來三年投放1000億提升美國生產線的產能。據說,歐盟各國政府亦正接觸台積電並提供誘因到當地設廠,穩定國內半導體科技的生產線,並視之為戰略需要。
面對晶片短缺的問題,各國政府都積極地介入市場,並且製定短、中、長期的戰略藍圖。尤其是當晶片已成為了各國工業生產最重要的一環,純粹由市場自然調節的政府思維亦早已是妙想天開。而作為政府在面對這類型短缺問題,儘管不可能在一時三刻修正整個供應鍊的問題,政府官員卻更需要適切地轉變思維,並制定長遠的策略目標。晶片科技可以只是一種普通商品,然而當這種商品成為社會、經濟和工業生產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時,政府作為社會利益看守人的角色就無可能僅以商品的目光看待。如果仍然只是強調市場的普通供求,而不果斷地介入調理,那除了是平庸之惡,更是自己斷送了解決問題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