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榜七成白手興家 然而香港卻是例外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美國財經雜誌《福布斯》(Forbes)周二(6日)公布2021年全球富豪榜,長和系創辦人李嘉誠以337億美元身家(約2621億港元)擠身全球第43名成香港首富。至於本港最年輕富豪,則分別由同為29歲的郭炳湘兒子郭基浩,以及加密資幣衍生品交易所FTX創辦人Sam Bankman-Fried榮登寶座。他們分別憑藉地產及加密貨幣累積財富,卻彷彿象徵着新一代的香港年青人除了買幣、買樓、靠父幹,向上流動已機會茫茫......

創科發展帶來新經濟企業,「白手興家」再不是夢。對比2001年福布斯富豪榜內只有不足一半人是僅靠自己創一片天,但到今年的全球富豪榜,便有共1975名富豪是以白手興家的方式擠身富豪名單,佔全榜超過71%。在最有錢的榜上前列,我們都不難發現依靠創科改變命運的富豪,例如Amazon的創辦人貝索斯,Tesla的馬斯克,及Facebook的朱克伯格。加上疫情之後利好科網產業的營商環境,機遇肯定是有的。

Sam Bankman-Fried FTX數字資產衍生品交易所CEO( Alameda Research網頁圖片)

白手可興家 香港可以嗎?

不過在香港,情況就是另一回事。在福布斯富豪榜上,白手興家的香港人只佔少數。除了創辦FTX的Sam Bankman-Frie之外,其餘五名40歲以下的億萬富豪就全部都是出身傳統地產商的名門之後。香港多年以來創科發展步伐緩慢,青年的創科空間有限,他們沒有得到足夠配套來大展拳權之餘,反而香港過去金融、地產業界的發展,也一直加速富人的財富累積速度。在樓價長年向上、股價穩步上升的過程中,能夠捕捉金融、樓價機會的青年始終並非多數。

這樣的跨代貧富差距現象不止出現在香港的富豪榜上,從社會學研究中,我們都能發現「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道理,在這科技進步的大時代下依然在香港適用。

2021年1月1日,黑暗中維港燈光璀璨,天邊微微出現紅光。(李澤彤攝)

全球發展科技 香港仍玩地產

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社會學講座教授趙永佳在2017/18年間進行的「青年和中年人士的教育及就業歷程」的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中,曾依職業維度將不同工種分為四個等級,比較青年的就業階層能否比其父母「爬得更高」。調查發現階級出身不同的青年,在獲得較高階級位置的機會並不對等,當出身階級1(以1為最高,4為最低)有學位的青年有約50%機率可留在等級1時,等級4青年即使擁有學位,他們仍只有約27%能夠升上等級1。香港的實際情況,與福布斯富豪榜上的「白手興家潮」背道而馳。

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現時金融及保險行業的每月工資中位數依然以$28,300元處於前列位置,一直分別高於從事「資訊及通訊」以及「專業、科學及技術活動」的每月工資中位數。在全球追逐科技發展的同時,本地的青年菁英卻彷彿被帶進傳統產業裏面。加上本港樓價高昂,居住環境狹窄,結果本港連外地的科技菁英都無法吸引來港。香港過去過度重視地產、金融界別發展的代價,從福布斯的富豪榜上已略見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