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業所受衝擊不同 振經濟措施應更精準
政府統計處星期四(3月18日)公布2020年第四季按經濟活動劃分的本地生產總值,初步數字顯示過去一年大部分行業受疫情影響陷入萎縮,當中以「住宿及膳食服務」、「批發及零售業」兩者跌幅最大不過也有一些行業相反能在「疫市」之中再下一城,像是「金融及保險」、「資訊及通訊」、「郵政及速遞服務」等領域都能繼續保持增長,甚至錄得先前更高的升幅。
以2018年的環比物量計算,2020年「金融及保險」及「資訊及通訊」領域的經濟活動本地生產總值分別為5715.71億港元及972.49億港元,按年增幅則為3.9%及1.6%;相比之下,「住宿及膳食服務」及「批發及零售業」領域的經濟活動本地生產總值分別為473.76億港元及530.94億港元,亦即按年減少了43.0%及44.0%,足以反映不同行業在疫情下表現確實有好有壞。
尤其有趣的是,一些行業去年表現甚至創下數年以來佳績,譬如「農業、漁業、採礦及採石」領域經濟總值就打破了連續六年跌勢錄得全年4.6%的升幅,「郵政及速遞服務」領域的12.1%增幅更是十年內最佳,如果單純計算它的經濟總值甚至還跟「金融及保險」、「資訊及通訊」兩個領域一樣達到200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政府補助對象失準
去年政府提出「保就業」計劃時,已被批評補助疫下盈利的行業,我們亦指出可參考新加坡做法,使資助用得更精準。此外,「防疫抗疫基金」去年7月先撥款1.2億數碼港公司推行「抗疫基金金融科技人才計劃」資助相關企業開設1,000個職位,到9月又再撥款1.8億元給金融發展局推行「金融服務業創職位計劃」資助金融服務業設立1,500個職位,然後本月初還決定要為後者「加碼」,但金融行業受到疫情的衝擊其實相當有限。
除了經濟活動產值之外,其他數據也能支持有關行業未必需要耗用公帑提供補助。根據統計處《就業及空缺按季統計報告》,金融及保險業在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間,就業人數由237,405人增至239,039人,升幅僅次於就業人數僅有兩位數的採礦及採石業;同期職位空缺則由6,144個減到4,967個,跌幅亦係全部有公開資料的行業中最低者,可見它們絕不屬於優先需要支援階層。
這種補助對象失準的情況於過去一年接連出現,正正揭示港府高官決策欠缺區分先後緩急次序意識,導致並非真正需要靠公帑支持的企業反而得到資助,相反按理其他更應該獲政府支援的弱勢基層就無法分得充足資源。這種情況下公共財政開支的使用自然變得欠缺效率,引來公眾關於官商勾結或利益輸送的批評也是他們咎由自取。
剛好早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常務會議確定《政府工作報告》重點任務分工,其中提到應該「加快把擴大範圍後的財政直達資金落到基層,突出用於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近年港府高官出於政治原因連番強調要尊重中央政府,未知他們是否意識到在服務社會此重要職責上,他們偏偏趕不上標準?以往官員尚且推諉於民主派礙事,如今藉口已不復存在,就連最後的遮醜布也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