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在中國那邊 北京不急於確定中美關係
拜登就任美國總統已有一周,在他處理完美國內政緊急問題後,國際社會關注其團隊會如何處理中美關係。本周一(25日),白宮發言人在記者會上表示拜登政府會以「戰略忍耐」(strategic patience)處理中美關係。到底這場「忍耐」所代表的是什麼?
「戰略忍耐」這個詞彙並非首次出現在美國外交上,早在1997年時克林頓政府的副國務卿塔爾博特(Strobe Talbott)就以此形容美國對俄羅斯的外交政策,指美國並不急於馬上處理眼前的危機,而是等待對方重返談判桌。奧巴馬政府對朝核問題,希望透過制裁及外交孤立令朝鮮有意走向談判桌,也可被視為一種「戰略忍耐」。
「戰略忍耐」重走舊路?
不過,這次拜登政府所說的「戰略忍耐」,相信有別此前。與90年代的俄羅斯和近年的朝鮮不同,中國的經濟發展比美國要快速,市場都相信中國十數年後會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總量的國家,只是早一年或晚一年的問題。因此美國若然對中國採舊有的「戰略忍耐」,幾可肯定這只是「等待果陀」,並不會令美國等出任何機遇,甚至中國的談判籌碼只會隨時間增加而非減少。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提到時間在中國這邊,就是這般道理。
正當美國主流政客都承認「中國崩潰論」不切實際時,現在若採用過往的「戰略忍耐」,似乎也不合邏輯。很可能,拜登政府當下的「戰略忍耐」與先前不一樣,而且就連美國政府後來也澄清叫大眾無須對此詞過多想像。反而從拜登政府部長人選的說法中,我們更難重構現在所說的「戰略忍耐」到底是什麼意思。
「忍耐」還是「不作為」?
周二(26日),拜登政府的商務部長提名人雷蒙多(Gina Raimondo)在參議院聽證會上指美國將保護美國民眾不受中國的網絡監控和干涉,強調會保證網絡安全。但當被問及具體會否對中國電訊商華為及中興解禁時,則只表示政府須評估政策,與業界及盟友討論。雷蒙多與新政府官員近來在關稅、經濟競爭、外交等中美議題上的表態可謂口徑一致——聲稱會對中國很強硬,但對具體政策如何執行卻保留了最大的空間。例如在討論是否撤銷關稅時,表示要檢討;在討論經濟競爭時,耶倫表示要對中國不法的貿易行為強硬,但卻沒有表示要怎麼做到。
有人或會解釋,拜登政府才剛上任,具體要如何做還要與兩黨及盟友商討。拜登政府做法不如特朗普魯莽,這點可以理解,但拜登政府即使新上任,對華政策難道沒有先想清楚嗎?所謂「保留了最大的空間」簡單而言就是「什麼也沒說過」,萬一與兩黨和盟友的討論和遊說工作拖得太長,「戰略忍耐」就會變成了「不作為」。
當大家都默認時間在中國這邊,拜登的對華政策就面對愈大的壓力,需要儘快得出一個系統化的戰略。但偏偏此時美國內部及與盟友,皆是矛盾分歧未解,要在短期內整合出一個大家同意的戰略實在不容易。長久地欠缺具體方向,各國也不可能永遠等待,最終等同於美國失去領導作用。更重要的是,在美國掙扎如何應對的時候,亦是中國找尋擴張影響力,穩固其區內領導地位的空窗期。因此,在中美關係要如何定形的問題上,中國從來都不是急的那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