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派應正視年輕人的聲音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周一(23日)舉辦主題為「新形勢新使命新擔當」的「香港政黨主席論壇」,邀請出席者討論香港面對的各種議題。其中行政會議成員、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談及今後一段時間目標時,表明希望擴大建制力量的光譜,吸引中間派、受西方教育的專業人士,甚至少數族裔,讓他們都支持「一國兩制」。新民黨爭取民意支持當然沒有問題,但奇怪之處在於,為什麼遺漏了那些被指為「激進」的年輕人。

最近十年,年輕人的聲音特別響亮,反國教、佔中及反修例運動中,他們都是積極參與者甚至是主導力量。這個情況之所以發生,原因是現行利益結構把他們排除在外——政治方面,青年自覺欠缺平等參與,難以實踐政治理念;同樣重要的還有經濟民生方面,無論求學、就業、置業、結婚,還是退休,年輕人的前路架設了太多障礙,欠缺平等發展權利。這些都是港青特別躁動、甚至「激進」的關鍵。任何負責任、有遠見的政黨必須對症下藥,消除躁動,將他們從不滿者轉化為社會穩定的持份者。

不客氣地說,新民黨對青年問題的投入和關注並不足夠,空有「分析」而缺乏「行動」。早在2014年「佔中」後,葉劉便曾建議政府應從教育及產業支援年輕人,以及透過妥善處理房屋問題,收窄貧富差距。到了去年反修例運動期間,葉劉老調重談,批評政府內部青年工作不足,又自認與年輕人「處於不同世界」,她認為背後原因在於青年感到前路茫茫,包括在房屋等深層次矛盾下看不到出路,遂產生對政府的怨憤。葉劉的分析沒錯,但問題是,明明新民黨以至整個建制陣營在行政會議都有代表,在立法會也一直是多數派,為什麼他們沒有發揮政治影響力,責成政府解決深層次結構矛盾?

改革不應只說不做

相比欠缺行動,更大問題是沒有同情心。「佔中」一周年時,葉劉曾發表「高見」,認為青年「瞓街」是因為「好過住劏房、好過逼喺屋企」。為什麼一位前高官、主要政黨負責人會如此涼薄?其實,事情本來不必如此——只要建制派敦促政府改革,香港管治問題不會像今天那麼嚴峻。或者可以說,建制派是香港沉痾難治的共犯。

年輕人初出茅蘆,尚未迎來人生的黃金時期,他們肯定是推動香港持續進步的主要力量,也是「一國兩制」事業能否行穩致遠的關鍵,他們的訴求值得政府和政黨重視。這一切都說易行難,前提是要讓年輕人願意在這個城市安身立命,甘願為這個家園拼搏,這就講求政治家有沒有改革意識,尤其是通過思維創新帶動紮實的政策革新,謀求大規模的經濟結構重組。倘若建制政黨能夠在這方面下一番苦功,讓年輕人真正感到受關懷,那麼建制支持度自可上升,這才是擴大光譜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