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社會改革 消除青年怨氣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反修例示威令社會空前撕裂,不同人對參與前線抗爭的年輕人的評價亦南轅北轍:有人說要「放棄年輕人」,但也有人不同意要放棄。中文大學前校長沈祖堯最近在電台節目上稱讚他們有創意和活力,放棄他們無異於放棄未來。沈祖堯並沒有深入闡述其看法,但不妨以其言論為起點,探討我們應該怎樣做才算是把握自己的未來,才算是對香港的下一代負責。

從中國五四運動、西方六八運動等歷史可見,青年群體能量最大,最有方法把自身訴求表達出來,過程中必然呈現青年特有的激情。香港的反修例示威也是如此,沒有人會否認焦躁和不滿情緒在年輕人群體中漫延。視乎評論者的立場,反修例示威或被英雄化,或被貶斥為「暴動」,參加者則為「暴徒」、「廢青」。坦白說,這些都是順手拈來又流於情緒化的標籤,對解決所謂「青年問題」不見得有幫助。

港青有着形形色色的訴求,既有政治層面的,也有社會經濟層面的,要圓滿解決需要智慧和手腕。政治層面的訴求包括雙普選,這必須按照「一國兩則」原則去達成。但鑑於內地與香港近年矛盾湧現,要理順矛盾可謂困難重重,特別是在民粹躁動的當下就更加不容易。

正視社會經濟失序

其實,要掃除民粹並非沒有方法,關鍵在於為社會經濟層面的失序撥亂反正。這一代的港青已不像上一兩代人那樣,享受經濟起飛帶來的機遇。他們一畢業首先背負一大筆學債、然後只能在經濟結構高度單一、選擇不多的勞動市場上找工作,即使找到工作,大部份入息亦被租金或供款擠壓。在這種情況下,年輕人很難不感到壓抑。

2019年11月12日中文大學爆發激烈衝突,警方與示威者在二號橋對峙並展開激戰,烽火四起,吐露港公路被堵塞5日。(資料圖片/劉定安攝)

沈祖堯形容有年輕人因無力置業而自認「無前途」,這確是許多年輕人的想法。但要解決這個需要,出路不應是長年供樓式的置業,而是要改變置業至上的舊觀念,由政府廣建公屋,讓年輕人入住,藉以減輕其居住成本。政府亦應免除學債,協助剛離開校園的港青輕裝上路。

假如政府繼續無視年輕人面對的問題,很難讓他們的創意和活力發揮出來。試想,一個三十歲的年輕人如果想做小生意,他未必有財力租舖和聘用員工,但假如住屋和學債都不成問題,做小生意的空間就會大得多。只要年輕人有了事業上的寄託,就會成為維護社會穩定的持份者,民粹思潮就會失去土壤。再以此為基礎,到時再按照「一國兩制」原則重啟政改,也不成問題。事實上,雙普選是《基本法》所承諾的,也是許多市民一直在爭取的。

但這一切要發生,關鍵在於政府是否願意啟動改革。從港英末期到回歸23年,香港的問題不斷累積,完全是因為為政者不思進取所致。「暴徒」、「廢青」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他們都是政府不作為的產物。因此,與其譴責港青,倒不如譴責港府。希望未來的年輕人無須把創意和活力發揮在製造汽油彈上,而是發揮在追尋理想、發展個人興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