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四成基層無電腦 政府支援應擴闊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中小學校課,不少學校初嘗網上教學滋味,可惜實際效果卻因校情而異。對於部分無法負擔電腦上網的家庭而言,「停課不停學」反而造成困擾。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及民社服務中心就基層家庭的網上學習設備及學習資源配套進行問卷調查,卻發現大部分家庭無法負擔電腦開支。本港第三波疫情肆虐,假若未來須繼續在家學習,基層學生的學習進度亦令人擔憂。

本港第三波疫情肆虐,假若未來須繼續在家學習,基層學生的學習進度亦令人擔憂。 (資料圖片)

基層無電腦 資助難受惠

民社服務中心今年5月在深水埗及油尖旺區內訪問265個基層家庭,發現四成受訪家庭表示家中沒有電腦,而逾九成受訪者表示未來兩個月內不會購買電腦,其中八成中表示由於家中無法負擔開支所致。而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則在7月訪問703個基層家庭,其中更發現有近四成半家庭無法在「關愛基金」之中受惠。

調查同時發現兩成半人則要在停課期間到學校或社區中心借用電腦,其至有近一成家庭子女須放棄完成網上功課。學習設備背後的貧富差距,在疫情期間已令不少學生失去應有的學習機會,隨本港第三波疫情來襲,九月開學需否。然而根據現時關愛基金「資助清貧中小學生購買流動電腦裝置以實踐電子學習」項目的申請條件,學生除了須就讀常規中小學校,並正領取綜援或「全津」、「半津」的學校書簿津貼外。學生所就讀的學校及班別亦要「正推行電子學習,並建議學生自攜流動電腦裝置」,才符合申領資格。

停課時,全港學校紛紛採用電子教學,而學生的電子裝備,不多不少都影響其電子學習成效。(資料圖片)

資助條件應放寛

學生申請資助購買電腦的資格,取決於學校的教學方法,或許正讓較多基層入讀的學校墮進「貧窮的循環」。近年教育局雖然鼓勵學校參與「自攜裝置(BYOD)計劃」,但根據2018/19學年數字,全港正在推行BYOD的學校仍不足三分之一,數字應該讓當局有所反思。學校設計課程不時取決於學生能力、背景而有所調節,學校考慮到學生未必能負擔電子學習時,參與電子學習計劃的意欲亦將變相降低。

基層學生既無法在日常接觸電腦,學校又會以學生無電腦為考慮減少電子學習元素,以學校政策決定學生能否取得資助,無疑雙重扼殺基層學生的電子學習機會。要在香港普及電子學習,政府可以從電腦的普及入手,給予學生接觸電腦的機會,再從學校課程方面配合輔助。隨科技普及,電腦已漸成生活必需品,政府應放寛關愛基金的申請條件,改變以往以學校為本的審批方式,改從學生家庭的負擔能力批出資助。而關愛基金的資助範圍亦應擴闊至無線上網服務,讓難以搭線上網的劏房住戶亦能使用電腦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