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清潔工友接連中招 政府可以做什麼?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周日(19日)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表示,於黃大仙蒲崗村道公園的兒童遊樂場、極限運動場及露天劇場,以及葵青石排街公園和石籬探奇遊樂場工作的兩名外判清潔工人證實確診。周一(20日),康文署又公布,於紅磡市政大廈體育館工作的外判清潔工初步確診。清潔工人接連確診,讓人不禁憂心疫情下他們的工作狀況和保障。

清潔工人日常需清理大量垃圾,而疫情期間這些垃圾中更不乏高風險物品,例如使用過的紙巾及棄置的口罩等,再加上清潔工人有不少為長者,本就屬易感人群,更增加了工作風險。在這樣高風險的環境下,重要的是工作防護是否足夠的問題。

其實早在2月,社會就曾關注清潔工人口罩不足的問題,其後特首林鄭月娥決定每月派70萬口罩予政府外判清潔工,令口罩問題稍為緩解。然而除了口罩外,清潔工人容易被污水飛濺、接觸口罩、痰沫等,令眼罩和手套以及充足的消毒液、究竟搓手液等都成為疫下工作的必須品。不少工友反映,承包商派發的手套質量和數量都不過關,眼罩更是稀缺。因此政府在支援清潔工人工作所需的防疫用品時,不應只限於口罩。

工友衛生意識重要

面對如此高風險的工作,防疫知識同樣重要。然而,根據樂施會、清潔工人職工會及醫護行者等團體的調查顯示,149名受訪政府外判清潔工中,127人表示公司沒指引如何處理被棄置的口罩,120人稱公司沒提供防疫培訓。再加上工友年紀偏大,衛生意識和資訊未必充足。比如有工友因垃圾袋未爆滿,而選擇不更換新膠袋,只清空桶中的垃圾,增加了風險。因此,在提供充足的保護設備外,政府亦應提供足夠的疫下工作培訓。

而在細節上,政府也可考慮於特殊時期採取特殊設施。比如關注勞工權益的藝術家程展緯發現,垃圾桶和煙灰缸合一的設計在疫情下容易有較大的衛生隱患。「煙灰缸上經常都會有很多沒衞生的人吐痰下去。而合一的設計使煙灰缸無法獨立清潔。雖然有些清潔會在煙灰缸底下鋪上錫紙,但在處理過程中難免都會接觸得到。」因此,政府是否能考慮在特殊時期,封蓋部分垃圾桶上的煙灰缸,既避免了煙民圍聚吸煙的傳播可能,也降低了工友清潔時的難度和風險。

不斷有清潔工人確診,情況令人擔心。(羅國輝攝)

如今,愈來愈多街市、康樂場地出現確診個案,令相關區域的清潔工友即使未確診,也不敢回家,怕連累家人。在01記者的採訪中,有清潔工友透露,如若負責的區域不幸出現確診個案,只能選擇暫宿垃圾房或自費去附近酒店居住。這類問題應引起政府重視,對於工友,尤其是在疫區工作的工友,如何支援他們優先進行核酸檢測,和提供額外的安全住所。這不僅關乎工友自身的安心與健康,更能避免社區的潛在傳播,政府應提早慎重考量。

如今疫情下,不少清潔工友在工作設備、資訊和相關援助都得不到充分的支援與保障,以至工友確診個案連連,工作風險高。這背後更深層的原因在於於外判制度。過去政府招標評分中,價格分與技術分為七比三,容易導致壓縮成本的承包商贏標。自去年4月修改後,價格分下調至三成到五成的區間,部分抒緩了外判工作「唯利是圖」的弊端。只是外判工作的積弊在坊間爭議已久,對於外判員工的福利保障政府始也終有「鞭長莫及」之嫌。因此疫情過後,政府應如何多方面保障外判員工的權益,是否應改變策略減少外判數量和範疇等,都是政府日後必須審視反思的問題。而當下更急切的是政府需予以外判清潔工人全面、優質的保障,避免將工友置於險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