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愛】精神病患者需要的支援
電影《幻愛》講述輔導員與患者跌入了如幻似真的愛河,但在現實生活中,其實患者連能否接觸「CP」也不能保證。畢竟對比本港精神病患者的數字,目前全港已在不同學會、團體註冊的臨床心理學家人數其實不過數百。
誰是臨床心理學家?
葉嵐立志成為臨床心理學家,其身份與社工或精神科醫生都截然不同。精神科醫生是經醫學院畢業,並要再接受專科培訓。精神科醫生可為病人處方精神科藥物,亦可為患者進行心理輔導,是以醫療角度全面評估病人之身心機能狀況,並可為患者撰寫精神科醫療報告。
至於《幻愛》裏,主角葉嵐立志要成為的「CP」,也即是臨床心理學家(Clinical Psychologist)。他們一般首先主修心理學,持有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或更高專業學歷,並且要符合本港或海外專業學會註冊或會籍資格。期間會經歷實習,並接受嚴格的臨床心理學訓練。但與精神科醫生不同,「CP」不能為病人處方藥物,但會運用心理學原理,如認知行為治療等為患者作出臨床評估,以及減輕患者精神困擾。
註冊制度待完善
過去本港並不強制要求臨床心理學家就其專業資格註冊,直至去年衛生署推出「認可醫療專業註冊先導計劃」(先導計劃),便開始授權「香港臨床心理學家公會」負責管理臨床心理學家名冊。
惟同樣希望成為認證機構的「香港臨床心理學博士協會」指,「香港臨床心理學家公會」的認證要求是為該會會員度身訂造,故此令近百名持有海外執業資格的心理學家無法直接得到認證。協會主席蕭柱石指公會的要求是申請人完成實習地點需與取得學位的地點一致,惟全球均無任何地區有此規定,而且公會又要求申請人需有五年執業經驗,但港大或中大畢業生甫取得學位即可加入,此舉當時亦遭批評「排外」。
註冊制度應以臨床心理學家的能力為依歸,以讓求助人可以判斷應尋求誰人協助。不過自去年起,業界便就認證權誰屬曾起爭議,縱然目前正在執業或有多年經驗的臨床心理學家,亦未必能成功註冊。衛生署應考慮檢視現時註冊制度,審視現時的註冊標準能否反映臨床心理學家的治療效果,協助市民選擇適合的臨床心理學家。
《幻愛》電影劇照
免費輔導很神奇?
故事中,女主角葉嵐在尋找情愛妄想症的案例作為論文題目時,曾向在場的思覺失調患者提供以免費輔導作「報酬」。或許對戲院內的正常人而言會覺得奇怪,為甚麼思覺失調患者可以接受免費輔導也算是好處?
截至2018年,政府在衛生署、社會福利署及醫管局的全職臨床心理職系人手只有267人,公營機構輪候人數過多,不少患者或會轉向私家醫生或私人執業的臨床心理學家求助。雖然向私家求助可以減省不少輪候時間,但香港每次的輔導費用甚為高昂。一來輔導員至少需碩士畢業,相關人材難以培養,其次本港已在不同學會註冊的臨床心理學家全港只有數百,僧多粥少又顯得更加珍貴。
目前不少機構均按小時收費,價格由一千至數千不等,而因心理病症一般無法一次痊癒,計及覆診費用又更百上加斤。按時收費,好處或是確保求助人可以像《幻愛》一樣向輔導員詳述過往經歷,但對求助人所做成的經濟負擔,或許又是一種另類精神壓力。所以女主角向患者提出可以接受免費輔導時,雖不致於一呼百應,但其實也頗為吸引。
公營機構難以跟進所有患者,但私營機構收費高昂未必每位市民能夠負擔,政府可以居中其間,思考有何角色。例如政府可考慮在心理治療上推動公私合作模式,在患者向公營機構求助後,由政府資助部分金額,讓患者轉而尋求私營服務。既減少公營負擔,亦使稍有經濟能力的患者可以得到更佳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