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精神健康需要政府投放資源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經歷反修例風波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衝擊,港人精神健康問題日益惡化,惟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只在預算案中留下一句語焉不詳的「我會向食物及衞生局、勞工及福利局和教育局提供足夠資源,為精神受困擾的人士提供適切支援」,難令市民收貨。

香港本就是個高壓力的社會。2018年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顯示,精神健康不合格的市民按年增加近一倍,多達47.9%。近期的社會事件更是令情況雪上加霜。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高達22%市民有疑似憂鬱症及創傷後遺症,警察和中學生的比例或會更高。

因此,財政預算案理應有專款專項投入相關的情緒支援服務,或增設相關活動與調研,或舉辦講座等,同時也不能忽視常規的精神健康支援服務。譬如預留常規公眾精神健康普及教育所需的資源,及設立地區為本的一站式精神健康支援服務。

持續大半年的社會運動讓部分市民受到情緒困擾。(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增加公營精神科服務

對精神科服務,陳茂波的財政預算更是不曾提及。目前,香港精神科服務供不應求,公院精神科門診穩定新症輪候時間最長的新界東醫院,需要輪候逾兩年(134周),最短的港島東醫院也需輪候近一年(44周)。這是因為人手極度短缺。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每1萬人口應有1名精神科專科醫生,然而香港目前是每2.5萬至3萬人才有1名精神科專科醫生。對於愈早發現愈好治療的精神科疾病來說,這麼長的輪候時間無異於使整個社會的精神健康狀況陷入惡性循環,積壓個案愈多,每一個個案也愈嚴重。因此政府實應就精神病人數目以及醫護人手需求作出具體估算,增加專業人士的培訓和引進,更及時地幫助患者。

津貼精神科醫保

另外,香港社會對精神類疾病求醫的風氣尚不普及,一則因為對精神科的誤解,二則因為公院難排,私院精神科則費用高昂,看一次需上千至1萬元不等。若政府能通過於保險公司合作,完善精神科投保,,可讓第二層顧慮迎刃而解。

基於市場逐利的本能,不少保險的承保項目要麼不包括該類疾病,要麼開出更嚴苛的保單的條款。政府財政規劃時可以考慮與保險公司合作,如以補貼的形式等,推出條款更加友好的保險套餐。比如政府可以從改善自願醫保帶頭做起,將2019年4月1日推出的自願醫保計劃,僅包含年度保障30,000元的精神科住院治療,擴大到而更廣泛的日診及心理輔導服務。當類似的精神科醫保普及時,市民自然能夠像負擔普通感冒治療一樣,按需要及時問診「情緒感冒」。

新型肺炎肆虐,人心惶惶,市民精神狀態值得關注。(李澤彤攝)

幫助精神康復者就業

同時,政府的財政規劃中亦可考慮以資助僱主的形式,幫助精神疾病康復者重回社會。2011至2016年,平機會收到殘疾歧視中,20%都是精神類疾病的個案。這些投訴當中,66%屬於僱傭範疇,當中牽涉不獲招聘、無理解僱和不公平待遇等,這不僅影響患者和康復人士的生活,也會影響社會的發展。在2015年至2018年間,政府針對殘疾人就業推出的「就業展才能」計劃每年幫助約800左右人士重回職場,因此,政府確應考慮為精神病康復者推行類似計劃。

市民的精神健康不僅關乎生活質素,更關乎社會的和諧穩定。香港政府歷來對此重視不足,市民精神健康問題積壓已久,再加上反修例風波遺留的社會情緒困擾和疫情帶來的人心惶惶,政府規劃不能再語焉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