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大型示威 馬克龍給予林鄭月娥的一堂課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去年11月17日,法國各地爆發「黃背心運動」,是該國1968年五月風暴以來最大型和最持久的社會運動。雖然在剛過去的國慶日中(7月14日),仍可見有零星衝突,但隨着示威浪潮逐漸降溫,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的支持度,也反彈至危機前的水平。到底,曾被不少法國人批評為傲慢和離地的「小拿破崙」,是如何「說實話、做實事、有反應」,解拆歷年罕見的政治危機?

黃背心運動。(Franceinfo)

說實話、做實事、有反應 總比深居簡出好

黃背心運動的起因,是因為民眾不滿當局在油價持續上升之際,無視草根及中產階級的購買力,堅持調高燃油稅。儘管示威者上街本為單一議題抗爭,但及後迅速擴大至其他訴求,包括提高生活水平、上調最低工資、重設「富人稅」、馬克龍下台、結束緊縮政策等,可謂百花齊放。不過誰能預料,燃油稅竟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草,引爆民眾所有怨氣?

不過,這場運動得以遍地開花,部分也是馬克龍一貫的傲慢作風招致。示威爆發不久後,警民衝突漸見升溫,面對一連串的反政府抗議,馬克龍卻在同月的電視講話中,擺出一貫姿態,強調自己已提出清潔能源的過渡藍圖,不會受示威浪潮脅迫,而改變政策,直接無視整場運動的肇因。不過,要說馬克龍「離地」的代表言論,必定是他在去年9月愛麗舍宮開放日時,曾與一名在園丁說找工作很容易,只要「過條街」便找到。這種政治不正確的言論,聽起來真像出於一個人力資源顧問,多於7,000萬人的總統。

法國總統馬克龍被指過度親近商界,不恤民間疾苦,最終導致「黃背心運動」爆發。(資料圖片/美聯社)

可幸的是,馬克龍眼見示威浪潮並未降溫,在三星期後的演說便一改高傲作風,挽救民望。在這場全國演說中,馬克龍承認過失,表示自己應負起部分責任,更承認自己予人「離地」印象,坦言部分言論可能傷害到民眾。不論馬克龍的大轉向是真誠還是假意,民眾總算消了氣,當然,最佳道歉還是在將來做正確的事。

黃背心運動的重心,隱含着「後全球化時代」自由主義過分側重市場作為資源分配手段,無視政府的監管角色。馬克龍就任所提的經濟改革,如修訂勞動法、把國家鐵路引入市場元素、廢除富人稅等,即使長遠地可扭轉積弱多時的經濟,但基層、中產層級未見其利,先見其弊,自然惹起反感。

出動解放軍之說甚囂塵上 香港政府須負責任治港

法國黃背心運動:巴黎一片煙霧瀰漫。(路透社)

在馬克龍的「組合拳」中,內裡有兩大元素用以平息民憤。首先,馬克龍化危為機,逐步提出各項社會改革,回應訴求。首輪的組合拳中,馬克龍已「正面回應」訴求,「撤回」汽油稅,並指令汽油價格停止變動半年;此外,他又針對向基層民眾的訴求,提出將最低薪資增加100歐元,並暫緩提升電費稅率至2019年3月。另外,他在4月的電視講話中,宣傳增加派糖,包括減收低收入家庭的所得稅、將退休金的計算指數與通貨掛鉤、下放更多權力給市長和地區官員,以及降低舉行全民公投的門檻。雖然馬克龍的改革方向並非有求必應,但也算針對訴求施藥,撫平民眾的怒火。

雖然黃背心運動去年原由馬克龍為推動環保而增加燃料稅引起,不過在4月19日的環保示威中,他就被打成「污染者的總統」,可見他已成法國民眾憤恨的眾矢之的。(路透社)

馬克龍「撲火」時序:
11月:黃背心示威爆發
11月底:浪潮高峰
12月:全國演說,公布第一輪紓困措施
1月:宣布舉行全國大辯論
4月:公布第二輪紓困措施
5月:民望回升至危機前水平

更值一提的是,馬克龍為將街頭怒火撲滅,在一月期間發起全國大辯論活動,欲將憤怒轉化成解決方案,共商政事。雖然,不少反對者批評此舉為「全國大廢話」,但整場對話運動迄今已舉行逾一萬場地方會議,以及逾100小時的總統談話,可見並非只是一、兩場「政治騷」。儘管民眾的意見或許並未採納,但參與者的意見的確傳到政府,令其感到受尊重,不失為是公民充權的良策。

馬克龍出席市公所問答大會的典型狀況。充當聽眾的他「交足戲」,在台下一邊聽講,一邊抄筆記。(路透社)

反觀,自本港近月陷入回歸後最嚴重的動盪後,林鄭月娥不但沒有主動化解社會撕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讓真相說話,反而任由社會走向失序邊緣,而政府依然故我和封閉。數以十萬計的民眾付上高昂代價,不斷上街示威,箇中原因,就是聲音得不到正面回應。當民眾自覺被忽視和摒棄,便傾向用更激進甚或以身犯險的手法表達訴求,情況令全社會擔憂。自7月21日示威者衝擊中聯辦,以及「白衣人」在元朗無差別襲擊市民後,就連香港總商會、法律界、文化界甚至部分公務員,也發表聲明要求特區政府有所作為。當市民看見事態急轉直下,而特首卻以逸待勞、深居簡出,只怕心裏不禁說「I can't find the right word」(我無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