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友嘉網誌談強積金「攻略」 折射本港退休保障制度根本矛盾
周日(3月3日)積金局主席黃友嘉發表網誌,提及踏入2019年以來受惠股市向好,強積金在2019年1月單月計錄得5%增長。不過,他留意到,「有計劃成員會因為不明朗經濟因素而選擇較保守的基金」,形同坐實「01觀點」早前的質疑,即去年環球股市波動,全年大跌逾一成的強積金基金比比皆是,如果打工仔在這期間因恐慌情緒而「高買低賣」,在低位將股票基金轉入保守基金,同樣會蒙受投資風險的損失,從而大幅跑輸強積金的整體表現。
黃友嘉在網誌提出的解決方案,只是給予打工仔「貼士」,呼籲「成員切忌嘗試捕捉市場升跌,短期內頻密轉換基金並非最好的做法。」但「01觀點」向來認為政府用投資的觀點來處理市民的退休保障,才是造成一切問題的根源。如果政府當初願意承擔起更大角色,推出由政府主導的公積金計劃,根本就用不着今日積金局苦苦向大眾推廣強積金投資的基本知識。
強積金制度的根本性矛盾:「投資思維」vs「退休保障」
眾所周知,強積金制度是關乎市民退休生活保障的支柱之一,但令人感到疑惑的是,代表政府就強積金制度發言的,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而非勞工及福利局。由一批財金官僚主導市民退休保障的政策方向,總予人有不倫不類的感覺。
近年最能夠顯示兩者之間矛盾的案例,莫過於積金局在2017年竟然研究容許強積金計劃成員在年屆退休前,提取部分累算權益作首次置業之用。正如「01觀點」當時指出,該項措施背後反映的思維是「置業主導」壓倒「退休保障」,更忽略了一旦經濟轉差,市民將積蓄傾注於市場所會面對的逆轉風險。
雖然黃友嘉其後也認同措施與強積金保障市民退休生活的原意不符,但政府如此大張旗鼓地討論「活化」強積金的方案,正正反映當局在設計市民的退休保障制度時,其思維並不是考慮如何為市民「區隔」市場風險,增加「保障」,反而推波助瀾,同時也不負責任地聽任市民獨自去面對市場波動,載浮載沉,事後再不痛不癢地發放「貼士」,教授「攻略」。
黃友嘉在網誌當中,洋洋灑灑羅列強積金五大基金類別的不同投資功能,特別講到如果基金價格下跌時,購買保證基金的優勢在於如果計劃成員符合相關保證條款,仍能獲得保證回報。嚴格來說,其背後反映的思維仍然是指導市民捕捉市場機遇,暗示在跌市時購買保證基金有機會跑贏其他強積金基金。
黃友嘉一方面叫市民「切忌嘗試捕捉市場升跌」,另一方面又教導市民要認清不同基金類別的投資功能,恍如精神分裂,並不是他本人的問題,而是政府在一開始設計強積金制度時,居然以投資思維處理退休保障的根本性矛盾問題。
透過投資理財教育夯實退休保障 恐捉錯用神
政府不希望承擔起市民退休保障的責任,但強積金制度又明顯不足以保障市民退休後的生活,在財金官僚主導底下,最近的新搞作居然是將退休保障納入成為投資理財教育的一環。
我們並不反對政府推動投資理財教育。不過,如果政府在基本的退休保障方面千瘡百孔,只寄望市民自己憑知識「各展神通」,自生自滅,則只是再一次彰顯政府的不負責任。
例如由包括證監會及金管局在內多家監管機構支持成立的投資者教育中心,在今年初改組成為「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委員會),並推出新一份策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解釋,該份策略的目標是為普羅市民提供全面的金融理財教育,提升大家的理財意識和能力。
在委員會網頁中,明言希望透過金融理財教育應對香港的各種社會問題,包括低收入家庭、青年發展、人口老齡化和房屋問題。在「香港金融理財能力架構」文件當中,希望中四至中六學生能夠「解釋退休計劃的需要和強制性公積金(強積金)的制度」,包括強積金的基本概念,及其如何幫助累積個人的退休基金;至於在成人部分,則需要「評估職業退休計劃或強制性公積金的投資,及如何選擇投資基金」,內容包括如何選擇強積金、提款的條件、以及如何界定供款計劃和利益計劃等。
推廣理財知識,雖是有勝於無,但我們也必須了解到,不是每名市民都有相同的條件去學習投資理財知識,政府將基本退休保障功能,繫於因人而異的投資表現身上,絕不適宜。不過,在香港,另一個無奈的事實在於,即使將強積金的主事官員,由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轉移到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情況恐怕也不會好太多,例如羅氏早前推出的「公共年金計劃」,就等同鼓勵市民運用財技夯實退休保障,其思維與財金官員如出一轍。面對人口老齡化的將來,香港政府究竟何時才願意真正承擔起市民退休「保障」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