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積金行政工作繁多 高昂收費就是有理?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強積金收費貴,長期為人詬病。最近積金局主席黃友嘉撰文,強調強積金「收費有理」,指相較於零售基金,營運強積金有許多獨有的行政工作,包括跟進僱主拖欠的供款或附加費、定期向規管機構呈交報告,以及審核和處理提取強積金申請等,故兩者收費不可同日而語。
不過,在積金局「抱屈」的同時,市民也疑惑自己為何要支付這些費用。問題的癥結,其實並不在積金局有否努力減費,而是當初政府在設計整個強積金制度時,其疊床架屋的設計,就已經注定了其收費高昂,如各界不正視問題的根本,有關強積金收費的爭議仍將無日無之。

積金局雖有致力減費 惟難與業界相提並論
 
平心而論,近年積金局的確做了不少工作,令強積金基金收費下調,例如在前年推出總開支和收費約為0.95%的預設投資計劃,向基金施予減價壓力。黃友嘉在去年8月一篇網誌則提及,基金開支比率已由2007年12月的2.10%下降至當時的1.53%,下調幅度近三成。
 
不過,對市民來說,真正在乎的還是自己的供款是否用得其所。尤其現時市場上收費低於0.3%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比比皆是,不但其提供的投資回報毫不遜色於強積金同類型基金,也能提供更多元的選擇。令人不禁懷疑自己是否有必要長期支付一筆高額行政費,消耗在與投資回報無關的案牘文書流程。

強積金向來被打工仔批評回報率低及行政費高,政府期望引入俗稱「懶人基金」的預設投資計劃能改善問題。(資料圖片)

強積金推出20年始有中央電子平台 再等20年減省成本費用?
 
事實上,在數碼化相當普及的今天,之所以還有大量紙張文書工作,根據積金局調查,指雖然市民已經習慣電子化,但是僱主仍然較少使用數碼平台供款。強積金受託人每年處理最少3,000萬項交易程序,當中六成半仍採用紙張往來或以支票處理。
 
積金局提出的解決辦法,是推出一個名為「積金易」的中央電子平台,將所有受託人管理的強積金計劃系統互連互通,為成員和僱主提供一個以用家為本的中央電子平台,以無紙化形式,隨時隨地處理行政工作。
 
但對市民來說,可能也會生出疑惑。即這樣的平台其實早在2000年強積金制度實施時,就應存在,而非在將近20年後的今天,才來研究推出。再者,即使積金局「覺今是而昨非」,想方設法亡羊補牢,但因為現時累積下來的帳戶數目和使用者已十分龐大,亦增添推行的難度,市民難免等了又等。
 
黃友嘉指,預計「積金易」在2022年開始分階段啟動。而在啟動後,如果在五年內能達到九成使用率,則可以在未來20年節省200多億元行政開支。

打工仔每次轉工,均會隨公司轉換強積金帳戶,積金局正籌備「積金易」予打工仔整合。(資料圖片)

強積金制度疊床架屋 才是問題關鍵
 
姑勿論上述平台能否順利普及,即使按照上述時間表推行,要讓其節省的費用開始惠及強積金供款人,從現在開始計算也免不了十多年時間。如果我們從強積金制度實施的2000年開始推算,更代表強積金制度需要花費三十多四十年時間才逐步讓收費變得合理。但事實上,現時在海外,早已有資產管理公司推出零收費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強積金推動減費的步伐相比市場發展,着實瞠乎其後。
 
強積金之所以趕不上市場步伐,黃友嘉已經在網誌解釋了原因。然而,這並不代表「收費有理」,而正正反映了強積金收費貴,背後有其結構性的問題癥結,政府當初設計的強積金制度,牽及太多持份者,除了僱主、僱員,還有強積金受託人、中介人,以至監管整個流程的積金局,自然會衍生許多文書往來及合乎法規的成本。因此,從某程度上說,正正是強積金制度本身的設計方式,創造了高行政費的問題。
 
如果想從根本解決「收費貴」的問題,與其架漏牽補,不如以政府主導的公積金計劃取代現行的強積金制度,才有望終結永遠伴隨制度而生的無窮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