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噸洋垃圾疑「僑居」香港 逼爆堆填區 環保署須加強規管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綠惜地球在周日(12月23日)公布調查,引用統計處數字,指出2016年至今年11月底,環保署曾截獲過千公噸非法進口廢物,但可能只佔洋垃圾的一小部分。香港土地不足,本地垃圾早為堆填區造成極大負擔,政府應當機立斷,停止入口洋垃圾。

綠惜地球指出,廢舊電線是本港龐大的洋垃圾來源,當中外層PVC低價塑膠最終被棄於堆填區。(受訪者提供)

團體引述統計處數據,本港2017年每日棄置1,110公噸工業廢物,較2016年的925公噸增加兩成,增幅遠高於家居、商業及都市固體廢物。更有甚者,數據或未能反映問題的嚴重程度。即使被控違反《廢物處置條例》,罰則輕微,僅為區區數萬元,阻嚇力成疑。不排除部分入口商為省回運輸費用,將沒有商業價值的廢料隨處棄置。如此看來,去年工業廢物棄置量的升幅,或許更加嚴重。

政府規管洋垃圾不力 引發三大問題

團體公布調查後,環保署承認工業廢物增加與內地對回收物料執行更嚴格進口管制有關,但強調部分是本港經濟活動顯著擴張所致。雖然環保署沒有指出工業垃圾錄得增長的主要原因,但香港工業式微,照理工業廢物不會錄得大幅增長,坊間推測,去年工業廢料增加,主要是內地收緊回收物料進口標準所致 。

早在2013年,內地推行為期一年的「綠籬行動」,大批沒有經過清洗、分類、破碎的本地及海外的廢膠只能運往堆填區,政府早應吸取教訓,阻截廢物輸港。可惜的是,一眾官僚如在夢中,似乎毫不意識到問題存在。要而論之,洋垃圾為香港一共帶來三大問題,政府理應盡早訂立法規,拒絕接收。

其一,香港土地不足,本地垃圾已為堆填區帶來龐大負擔,在如此困局下,仍然接收海外垃圾,實屬荒謬。環保署發言人認為本地回收業有能力吸納海外垃圾。事實上,本地回收商早已指出,部分廢料的再造價格較「新料」更貴,沒有市場,最終很可能被運到堆填區棄置,就是說,縱然部分洋垃圾回收後有利可圖,最終也會增加堆填區的負荷。

其二,《香港01》偵查報道,新界有大量回收場處理外來電子垃圾,有價值的材料運走,因為回收場設施簡陋,有害金屬就長留土地。

2017年工業廢物每天棄置量達1,110公噸,較2016年增加兩成,跑贏其他類別。(圖片來源:綠惜地球網頁)

其三,洋垃圾湧入香港,亦打擊港人減廢的意欲。政府宣揚惜物減廢,一個主要目的,是減低本地廢物量,緩減堆填區壓力,減少土地污染。然而,政府一面要求市民合作減廢, 一面大開後門,洋垃圾得以滯留香港,堆填告終,港人看在眼內,除了不滿政府處理洋垃圾不力,更會質疑個人力量能否真的有助改善環境。

對一般人來說,減用幾套塑膠餐具幾個膠袋,作用很快就被每年估計萬噸計的洋垃圾量抵銷。既然個人貢獻微不足道,那為何要聽從政府規勸,減少使用即棄用品,約束日常生活?

籲市民減塑卻不阻洋垃圾 政府打擊民間減廢士氣

環保署回應,一向有監察和抽查進口回收物料的貨櫃,又曾截獲進口電子廢物,但隨着內地今年正式阻止未經處理垃圾進口,洋垃圾滯港情況勢必更普遍,署方必須加強人手和查檢次數,並且狠下決心,命令進口商退回電子廢物,政府也需警惕,法庭在判決同類案件罰則過輕,欠缺阻嚇力。當政府限制廢膠進口見效,民間才會心悅誠服,配合環保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