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擬推廢膠回收計劃 須反思不良往績 避免重覆犯錯
香港的廢塑膠回收工作,拖拉多年,過往的回收計劃也無以為繼,每天逾 2,000 公噸的廢塑膠直送堆填區,浪費資源。政府計劃推出免費廢塑膠回收服務先導計劃,邀請承辦商承包回收到生產再造品,改變單單出口廢膠的模式,方向可取。不過,成功與否仍需視乎標書章則和實行情況,尤其政府需要嚴選承辦商,保證回收品能夠循環再用,而且需要考慮如何善用現有地區回收網絡。最終,政府要按時落實廢物徵費、生產者責任制等政策,真正推動源頭減廢。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在網誌公布以上訊息,提及關於回收行業的現況:一、香港每天製造大量廢塑膠,埋在堆填區的重量高達 2,000 公噸。二、這些塑膠本可回收再造,但受制於種類多及體積大,物流和分揀成本高昂。三、回收價格長期低迷,加上內地收緊進口塑膠物料規定,本地塑膠出口無門。
有見及此,政府計劃推出先導計劃,聘請承辦商進行收集塑膠到銷售再造產品工作。計劃在本地三個地區試行兩年,預計今年底招標,明年推行。
環保署將以服務合約形式聘請承辦商直接從上述處所收集廢塑膠,並作進一步處理,包括分揀、破碎、清洗及熱熔等相應的循環再造工序,製成再生原材料或再造產品,轉售出口或供應至本地市場,以確保回收後的廢塑膠得到妥善處理。
誠然,以往政府推行不少回收資助計劃,但失敗告終。政府在 2010 至 2016 年資助仁愛堂塑膠資源再生中心,遭到業界屢次批評。當然,計劃先天不足,增添物流難度。再生中心位於屯門環保園,遠離市區,物流和分類成本高昂。
更有甚者,計劃遭受後天挑戰,中斷了生產鏈。油價下跌拖累廢膠回收價格,內地實施綠籬行動,限制未經處理塑膠進口,難以出口,在 2014 年,中心積存 2,000 公噸塑膠,但每天只能處理二十公噸。政府資助了 2,500 萬元在計劃,六年工作雖不至付諸流水,但絕非稱得上示範單位。政府後來以「綠在區區」及社區回收中心承繼地區回收,同樣未能扭轉局面。
另外,幾年前有回收商把已分類的垃圾倒進堆填區,既令市民失望,又違反政府合約承諾,記憶猶新。
再者,剛剛執行的「四電一腦」廢舊電器回收計劃,受盡市民、零售商及回收商抨擊,消費者要「硬食」生產商轉嫁的除舊費用,甚至要額外付費給零售商即日清走舊電器。地區回收商也叫苦連天,因為物流和拆解電器的收入被指定電器回收商搶掉。
因此,今天政府宣布再次推出回收計劃,市民和業界疑慮甚多,擔憂以上亂象重蹈覆轍,浪費公帑之餘,又未能減廢。
整個計劃有其他事項需要注意。首先,政府要提供固定土地興建再造廠,糾正以往回收商棕地作業衍生的環境及規劃問題。第二,誠如環保倡議組織「綠惜地球」所言,在製訂標書時,政府不應着重價低者得,同時要有賞罰機制,既增加中小型回收商中標機會,也減少營辦商規避責任的機會。
第三,計劃應該善用地區回收網絡,協助收集物料到「綠在區區」或其他中央回收點及簡單分類,再由營辦商集中運送。分區展開回收程序,有利減輕營辦商物流負擔,又能協助拾荒者維生。
最重要一點,是擬議計劃包含生產再造物品工序,跟過往只集中收集和分類的計劃不同。張建宗聲言減廢方法不止於先導計劃,還包括為塑膠飲品樽引入生產者責任制度,探討規管即棄塑膠餐具使用。政府預計最快於明年推行垃圾徵費,相信屆時市民和商戶會有更大動力減廢回收。
在理想狀況下,這有助分流回收物品的出路,完善產業鏈。如能賣得好價錢,更可帶來新財源。政府有責任增加環保採購,帶起需求。不過,製造和零售回收產品的價格始終較原生物料高,再造產品的成本較貴,質素和銷量難有保證,那麼政府能否長期承擔補貼,計劃會否尾大不掉?有待政府更多公布及實證。
世界各地城市也為減掉廢塑膠而努力,近月印尼泗水市民可以用廢膠器皿代替現金付指定巴士線車資,似乎比香港走得更前。礙於回收價格低,營運欠缺前景,政府出手支援產業是可取做法,關鍵是招標章則是否公平,推動社區回收及有利業界發展,廢棄塑膠有路可走,不再堆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