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澳巴士站的九張「治癒」椅子 既小確幸 更道出施政需貼地
九張自發設置的椅子,表達街坊的心意,不忍長者及其他有需要者久站等候巴士。街坊擔憂政府不近人情,把椅子如垃圾清走。政府和巴士公司需要理解民情,增設永久座椅。此外,官員應多多向市民取經,以民為本,吸納改善社區建議。官民從小事建立互信,在商討大事時,定能減低阻力,實事求是解決爭端。
《香港01》報道,將軍澳翠林巴士總站候車處,近日放有一排家用座椅。據悉,這是因為巴士班次疏落,街坊不忍候車長者長時間站立等候。
2016年的《施政報告》已落實預留八千萬元,在巴士站設椅子及到站顯示屏。相關措施陸續落實,但翠林邨則未見蹤影,或許不在加設名單,或許只是時間問題。無論如何,街坊善意補了一筆,值得肯定。
誠然,這類街坊椅子非翠林邨獨有,也見諸於西貢、大埔等新界郊區巴士站。設施簡單又實用,而且擺放位置合適,不是背向馬路。比起早前葵芳的社區藝術品「安全島」,鰂魚涌的「不能避雨亭」,以至其他社區大白象裝置,椅子更具價值。
街坊、區議員擔心椅子被清走,是因為政府官員不時死板地理解和執行法規,硬把椅子當垃圾。若果官員真誠服務社區,關顧居民需要,他們應該讚賞街坊,告知街坊設置正式座椅的時間,並誠如當區區議員所說,期間椅子可以保留。
那邊廂,居民必須明白,有些看似利民的措施,或會損害他人利益。同樣是椅子,若果放在行車路中間的石壆,「方便」途人攀過,增加駕駛者風險,那就難以過關。
不過,這也是檢視過路位置和時間的機會,例如能否把巴士站遷移至行人天橋或斑馬線附近,減少途人因為「追車」而亂過馬路。
正因社區設施跟民眾息息相關,又容易牽起爭議,政府應更主動廣邀地區居民提供改善提議,再衡量能否付諸實行。蘊釀措施期間,如能製造一些原型(prototype),則能更易判斷措施是否可行。
藝術家程展緯留意到,有街道清潔工在垃圾桶頂的煙灰缸加錫紙盤,方便清空。籠統來說,小盤就是原型。這既反映現時垃圾桶設計要翻箱倒煙灰,增加工友工作量。但另一方面,其實一個小改動,就能幫工友一個大忙。政府最近改革垃圾桶設計,在其中一個選擇,煙灰缸可以拆出來。
《01觀點》早前介紹「MAD 創不同協作」早前與康文署及一個荷蘭智庫合作,試行改造深水埗保安道圖書館,令場館活動內容更切合地區特點和需要,及後有公共圖書館仿效。
隨着人口老化,街道、社區需要更多便利長者出行的設施。民間組織「多磨建社」去年設計了靠在路邊圍欄的長椅,無人用時可以摺疊,節省位置。座位中間有縫隙可以疏水,縫位闊度容許長者鈎掛少量袋裝物品。組織認為長椅在多山多斜路的中西區尤其重要,給長者和身體不適者半路休息。
當然,這設計未必可到處使用,彎多路窄和車速較快的地方,長者背着馬路坐會有危險,在其他地方問題較小。再者,他們有產品原型,有助實地測試,改善設計。
小事大意義。當官民在社區、牽涉公帑較小的事務上建立互信,商討大型工程和爭議設施時,相信會減少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