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水塘工程苦等十年 讓路大基建 開支升3倍 倒水又倒錢落海
珍惜水資源,除了節約用水,善用現有水資源也重要。世界不少城市都有水庫、水塘互通管道,既可避免水塘滿溢白白傾倒大海,又可輸送淡水到鄰近出現淡水不足的水塘。香港在十多年前也計劃串連九龍的水塘群,但相信因為高鐵、沙中線等大型工程開展,發展局及渠務署拖到最近才決定向財委會申請撥款開展工程,導致造價飆升。顧此失彼的結果,反映了前屆政府安排工程進度有誤,浪費食水。
水塘間轉運雨水 可避免水塘滿溢
發展局今天(6月20日)回覆立法會議員胡志偉的書面質詢,內容圍繞供水安排及水資源管理。萬一遇乾旱天氣,政府會考慮限制非必要用水,為用水量最多的部門訂立用水效益守則,又為政府設施和學校安裝節流器,減少用水。
政府着力鼓勵轄下部門和市民節約用水和制定應急用水方案,值得肯定。然而,如能加強收集淡水的效率,定能大大提高供水穩定,預防水旱。香港2016年的食水使用量為9.87億立方米,為近年新高。2015至2017年平均水塘溢流量約為2,670萬立方米,足夠港人十天的水用量。
一般人會認為,增建、擴建水塘是最直接的方法,但此舉畢竟要衡量成本、土地和水塘規模。水務署曾粗略估算,擴建水塘或水塘聯網等方式的單位成本將超過每立方米20元,遠高於購買東江水的成本。因此,政府考慮了其他方法,在水塘間轉運雨水是其中之一,避免水塘滿溢,淡水流出大海和引致附近地方水浸。
基建工程「擠塞」 連接水塘工程一拖再拖
早於2004年,水務署和渠務署已計劃興建一條雨水排放隧道,以便把九龍水塘群的溢流引到隧道另一端的下城門水塘。這個水塘群包括九龍水塘、石梨貝水塘、九龍接收水塘及九龍副水塘。完成後,每年可額外提供約340萬立方米食水。
本來一個好建議,卻拖拉了十多年。審計署報告指出,在2009年八月,因為基建工程「擠塞」,政府延後工程五年,到2015年才動工,以減省該工程項目開支。然而,到2015年,動工消息仍未見蹤影,相信是因為高鐵、沙中線、港珠澳大橋等大型工程落後進度。審計署同年要求政府加快推行計劃。再等待三年後,渠務署到今年四月才提交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討論,準備提交財委會審批。預計明年首季動工,2022年底完工,前後歷經18年。
上兩屆政府當時沒有妥善安排工程次序和人手,專注大型基建卻拖延了地區重點工程,除了連接水塘管道外,還有如中九龍幹線等道路工程。此外,延期導致造價攀升。連接工程由2009年估算的3.5億元,到現時的12.22億元,是當初的3.5倍。再者,去年七月連場大雨,包括九龍副水塘的七個水塘存水量達到百分之百,只好排水。相對之下,下城門水塘的存量只有29.5%。如果一早完成連接工程,部份存量就可以傳給下城門水塘,不用排走。
工程興建應有序 不應犧牲地區項目
熬過五月的酷熱,香港六月的雨水增多,到今天為止,雨量為歷年六月平均的八成,水塘存水量佔總容量的比率也回升。即使如此,有效收集和使用食水的目標不容鬆懈。轉運雨水工程仍是值得開展,政府需要依時完工,早日減少雨水滿溢的機會。同時,政府應該吸取這十年大型工程同時進行的教訓。工程密集令業界人手吃緊、推高工程開支,固然要避免。政府也要平衡大型及地區基建工程的比重,不能任由規模較小但關乎市民生計的工程無休止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