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恐懼症未解決 歐盟南擴恐再分裂
早前(4月17日),歐盟代表墨格里尼(Federica Mogherini)表示,支持巴爾幹半島國家馬其頓和阿爾巴尼亞的入盟談判,向兩國伸出友誼之手。這反映出歐盟有意加速推動長達十多年的南擴計劃,皆於強化歐盟在半島的影響力,以壓制俄羅斯在區內的勢力擴張。除了上述兩國,塞爾維亞、黑山共和國目前同是「候選會員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波黑)則被列為「申請國」;而科索沃則被視為「潛在候選國」,連同2007年已加入歐盟的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基本上整個半島都是歐盟的囊中物(但前提是眾國能先擺平國內問題)。
不過,目前歐盟內部面對的難題,不僅是英國脫歐和源源不絕的難民從中東和北非前來尋求庇護,更嚴峻的問題反是源於匈牙利、波蘭、捷克等前鐵幕國家,近年開始走向「非自由民主制」(Illiberal Democracy),直接挑戰歐盟創立宗旨和價值觀。如歐盟未能辨識上述現象的成因就貿然南擴,不但無法整固成員國的凝聚力,更會加深內部撕裂,適得其反。
身份認同危機 民粹興起是大眾願望
事實上,所謂的「非自由民主制」一詞並沒有統一定義,其大意是一個政權即使由民主選舉產生,執政者也可以無視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故此類政權充其量只可稱為「部分民主」。匈牙利總理歐爾班(Viktor Orban)於2014年演講中,一言蔽之指出這概念的特質:「民主不一定等同於自由,因為不自由也可以有民主」。
觀乎被貼上「非自由民主制國家」中,最具爭議的政策,均是當權者用來鼓動民族主義情緒的伎倆。例如,波蘭早前通過一項「大屠殺法案」,禁止以「波蘭」集中營、「波蘭」滅絕營等名稱,來稱呼二戰時納粹德國在國內所設集中營,以免直接聯想起波蘭是屠殺者或共犯(但有史實證明部分波蘭人牽涉在內),來保護「民族尊嚴」;而歐爾班的手段則更為「出眾」,猛烈評擊歐盟移民政策嚴重衝擊基督教主流地位,更暗指索羅斯(George Soros)是導致大批難民湧入歐洲的幕後黑手(就如索羅斯能一手策劃敘利亞內戰)。
不過,此等扭曲事實、排他性的政治宣傳的確在選舉上大有市場,情況一如2016年特朗普競選美國總統一樣。綜觀數國的政治氣候,這種現象跟人口結構有關。自蘇聯解體,鐵幕之國的民眾紛紛前往西歐國家,尋求更好的經濟出路,構成人口外流的問題。目前,單是英國已約有100萬波蘭裔移民;而匈國在過去十年亦流失約3%人口。這正正給予波蘭執政黨法律與正義黨(PiS)領袖卡臣斯基(Jaroslaw Kaczynski)和歐爾班故事背景,來打造一套針對「異族」的民粹論述。
適逢難民危機爆發,大量難民湧到歐盟成員國,兩國領袖亦反借人口外流問題,將難民描繪成「外敵」,並指難民湧入將會影響民族的「純潔性」,危害社會治安,從而為國民虛構一個身份認同危機。歐爾班在演說中多次利用「我們」和「他者」的差異,來煽動民族情緒,例如「歐洲和歐洲的身份根植於基督教」、「當一群人(意指難民)沒有宣布意圖而衝入你的房屋時,根據定義,這是一次入侵」、「我們不會引進罪犯、恐怖主義、恐同症和反猶太主義者……」等等。事實上,其用意是要製造民族恐慌和排外情緒,並所有社會問題歸咎於他者。不過此等罔顧事實的論述(註),的確令一眾民粹領袖成功當選。
民粹問題未解 急於南擴惹反撲
在歐洲的內耗中,難民問題只是其中一個引子,說明部分成員國正背離以德法為首的價值觀和規範。上年底,歐盟試圖動用「核選項」——《歐盟條約》第七條,逼使波蘭放棄司法改革,以保司法獨立免遭削弱。可是要令「核選項」奏效,必須全體成員國一致通過,方可暫停一國的投票權。但當歐爾班出面聲援波蘭時,「核選項」已成一聲表態式譴責,效用不大。
若歐洲未能妥善處理內部的疑歐聲音,便加快腳步南擴,其融合問題必成右翼民粹政客的口實,用以挑戰歐盟權威,加深內耗。首先,大部分巴爾幹國家經歷前南斯拉夫內戰後,經濟發展遠較北方慢,而在候選國(或申請國)的名單中,僅有黑山尚算貼近「歐盟窮親戚」保加利亞的發展水平(黑山人均GDP世界排名77;保加利亞排名73),其他國家則大為落後。若歐洲一體化在短期內落實,將驅使大量南部民眾北上尋找經濟機會,情況就像2000年初東歐諸國人口外流西歐,惹起發達地區的民意反撲,為歐盟內部的民粹問題火上添油。
再者,一旦阿爾巴利亞或波黑加入歐盟,民粹領袖極有可能將現有的伊斯蘭恐懼症(Islamophobia)再度放大,以製造恐慌、排斥異己。雖說兩國皆為世俗國家,但阿爾巴利亞280多萬人口中,大概有58%為穆斯林;而波黑350萬人口亦有逾半。為數龐大的「非主流」群體入盟,定會被一眾右翼、排外領袖視為文明的衝突,搬出一套「歐洲的身份根植於基督教」的論述來挑動仇恨,加深歐盟內部的紛爭。
反而,歐盟應集中精力處理有關難民分配名額的規程,拆解近年民粹領袖所揮動的排外旗幟,才處理南擴談判。目前難民分配機制是根據《都柏林公約》(Dublin Convention)而定,庇護者只能向第一個踏足的簽約國提出申請,而該國亦有責任負責審批期間庇護者的生活所需。這變相將中東和北非難民問題的擔子,都轉移到希臘、意大利,甚或匈牙利等地理上較接近阿拉伯世界的國家。這同是歐爾班等人,帶領國家步向威權的託辭。而較公平的難民分配機制應統一根據國家乘載力(如人口、經濟狀況)而定,並非地理因素。
誠然,在美國優先和「俄羅斯威脅」兩大因素下,歐盟加速南擴以增強影響力,其動機毋庸置疑。但觀乎近年中東歐多國,甚或德法兩個歐盟領導國的政治氛圍,右翼政團興起已成事實,故着眼點應落於如何抗衡大潮流。不過在内憂外患夾擊下,歐盟的南擴計劃是要捍衛基石,還是無意地加速內部撕裂?就此看來,後者的機會仍是較大。
註:歐盟分配予捷克、匈牙利和波蘭的難民配額分別為2,691、1,294和6,182,但只有捷克已接納12名難民,另外兩國皆拒絕。但在後真相年代,民粹領袖以煽動仇恨來爭取支持,的確比以理服人更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