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稅2018】收稅雖破記錄 設富人稅利多於弊 二次分配更符公義
税務局在5月2日公布2017-18 財政年度臨時稅收為 3,286 億元,比上一年度增加了 384 億元,金額創新高。薪俸稅、物業稅、印花稅等均有進帳。稅收滿盈,加上港府外債極少,政府收入足以應付開支,也承諾作長遠公共服務,似乎難有理由開拓稅收。即使如此,「01觀點」支持增設富人稅,對象包括最高收入的個人和企業,而且利多於弊。
現行稅制不公 收入資產分布兩極
本文提及的富人稅,包括增加最高收入個人薪俸稅、企業利得稅、增設針對土地和物業的資產增值稅及大額股息稅,此等稅款不影響中產和基層。
首先,觀乎香港收入分布,小撮人佔去香港住戶大部分收入。2016年《香港的住戶收入分布》指出,最高收入的一成住戶,佔去總體收入41%,跟香港首八成住戶的佔比相若(見表5.4a)。其次,收入差距繼續拉闊。在2006年,最高兩個收入組別家庭住戶,其每月收入中位數,是最低兩個收入組別的13.2倍。然而,在2016年,差距仍增至14倍(見表 5.3b)。
第二,香港現行的簡單低稅制,對中產納稅人不公平,有違能者多付的原則。利得稅劃一稅率16.5%、薪俸稅標準稅率為15%。雖說薪俸稅有免稅額,但年薪200萬元跟年薪1,000萬元的人繳納同一個稅率的稅款。欠缺累進稅制,久而久之,他們累積的入息差距不成正比。
【稅制改革.觀點】稅基狹窄非致命 別藉此加重大眾稅賦
須知道,現時仍有約50萬住戶,估計總值過萬億元的未償還住宅按揭貸款,這筆款項有部分猶如高地價政策下的間接稅,只是政府在賣地時提早由發展商取得而已。如果計算這筆款項,中產的稅負絕對不輕。
第三,高入息者較低入息者容易透過累積的資本,在其他投資活動獲利更多,加上香港未有資產增值稅、大額股息稅等稅種,收入差距就拉得更闊。近年實施的各項額外印花稅,縱能減少物業頻密交投、炒賣獲利,但遠未能緩減貧富差距。如此稅制,對主要靠工作和商品服務謀利的個人和企業不公平。
現時稅制也未能有效收窄收入差距。按除稅前後比較,除稅前住戶每月收入最高兩組十等份組別,佔全部住戶每月收入的57.1%,除稅後略減至55.3%。最低兩組的十等份組別,相關比例沒有顯著變化,除稅前收入佔全港2.7%,除稅後為2.6%。要加入福利轉移後,比例才增至3.7%。
以上數字還未計算資產分布,如果計入此因素,港人的財富差距會更誇張。瑞信研究所的《全球財富報告2017》表示,香港的財富差距堅尼系數為0.851,遠高於2016年住戶收入的堅尼系數0.539,位於全球前列。其2014年報告更指,香港最富有的1%住戶,佔去全港52.6%財富,令人吃驚。
低稅非推動經濟必要因素
政府和商界維護簡單低稅制,認為這是香港保持競爭力的獨步單方。其實,誰也會明白,稅制只是其中一個招商引資的因素而已。企業和人才來港經商,還因為法制成熟、資訊流通、基建運輸發達、鄰近內地及東亞市場,缺一不可。反過來說,增加稅收有助政府調撥資源,加強有形無形建設,大有機會促進營商,推動經濟。
另一方面,低稅制或調低稅率是否有利經濟成長,一直有爭議。「01觀點」早已批評林鄭月娥政府降低企業利得稅及為科研投資扣稅。經濟成長,關鍵是提升生產力。當企業缺乏生產力尤其是勞工(不論低技術或高技術)供應,稅金再低也沒有用。要刺激科研,需要政府主導,大刀闊斧調整產業政策,而非單靠減稅率,再仰賴企業推動。
鄰近地區倡增稅 港府勿任商界擺布
究竟香港需要徵收多少額外稅款?在2016年,香港稅收佔本地生產總值13.8%,遠低於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的34%。深受人口老化威脅的日本,稅款約佔30%,南韓則約26%。新加坡(11.3%)和台灣(12.9%)的徵稅比例跟香港相若,但兩地政府和民間要求增稅的聲音愈見響亮,香港不應再藉增強競爭力推搪稅制改革,並應參考已發展地區的稅率。
要求富人財團繳更多稅,相信招來反彈,因為他們掌握城市命脈,有籌碼反抗。的確,政府在很多政策也忌於刺激他們,例如不敢收回地產財團持有的農地發展公營項目,加快提升最低工資,規管工時,取消強積金對沖等。政府應該展現魄力,既然有意改革稅制,未雨綢繆,政府只要說服最有能力群體多付一點,就不必向廣大市民開刀,例如累退性質極重的商品及服務稅,也可收到相當稅收。
假設政府增加薪俸稅,年入息500萬元以上的人多徵收5%稅收,年入息200至500萬元的人多徵收3%稅款,再向企業多徵收3.5%至4%利得稅款。以2010至2011年課稅年度估算,三者合計已新增約265億元稅款。這是一個極為保守的估算,富人稅稅種較多,稅制理應可以更進取,加上今天經濟規模較2010年時期擴張不少,新增稅額必定更多。再重申,受富人稅影響的群體有限(例如現時納稅最多的 5% 公司,稅款已佔利得稅收入的 86%),他們絕對較一般人有能力承受稅負。
完善分配制度 嚴厲打擊避稅
當然,政府徵收富人稅,民眾會期望稅收再分配更積極,要求會更多。政府必須履行承諾,否則淪為守財奴,或者亂花錢,不論貧富也會攻擊政府苛稅。另一方面,社會普遍估計,增設富人稅,會驅使一些納稅者逃稅、避稅,或者加大現有轉移利潤部分,政府要加強國際合作,打擊規避稅項。
支持富人稅,絕非因為仇富,更是因為要維繫社會團結,否則只會增加社會動盪的風險。已發展的城市,難以避免貧富差距,原因之一是有移民流入,需要時間和機會讓他們上流。政府二次分配的角色至為重要,因此,政府展開稅務改革之際,也需要更新消除貧富懸殊的計劃,例如列出額外的稅收,有多少用來減低貧窮人口比例,免除本地大專生學費等。港府必須三軌並行,設富人稅、改革再分配、打擊避稅,納稅人才能信服徵稅有理。
香港坐擁龐大財富,偏偏財富分配失效,撕裂香港。公義的再分配,必須有公義的稅制配合。香港首富李嘉誠也公開呼籲加稅,投放公共服務,為何政府墨守成規之餘,恐嚇市民財政有天爆煲?政府正在探索稅務改革,如果為香港福祉籌謀,增設富人稅項,不能再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