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衝突.觀點】以色列踐踏歸鄉權 解放巴人靠公民運動
自以色列於1948年在英美背書下立國,以巴問題一直是中東連串衝突的核心議題。超過半世紀以來,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的高壓殖民政策管治下,生存空間愈縮愈少,就連基本糧食和醫療物資也要靠國際人道援助勉強支撐。在上月底開始的新一輪衝突中,巴人群眾藉「土地日」,舉行大型公民抗命運動,以紀念1976年因守護和反對強徵土地,而被以色列軍警殺害的六名手無寸鐵阿拉伯裔以色列人。今輪衝突中亦造成約30名民眾死亡,當中更包括一名在場採訪的記者。在巴人眼中,以色列的政策不僅是專橫和不公,更是將他們圍繞「土地」的回憶連根拔除,故在他們眼中,守護「歸鄉權」(Right to Return)是寸步不讓的立場。
以國蔑視國際法 巴人歸鄉權不該是政治問題
觀乎半世紀以來的以巴衝突,當中除了國內民族分歧,更存在西方多國和阿拉伯聯盟的政治利害計算,故衝突可說是國際糾紛中最複雜和最難化解的一場亂局。可是基於政治現實,巴人的苦況被無視,其歸鄉權都應置於國際法和道義的面向,作出保衛,亦非臣服於大國政治。
自第一次中東戰爭(巴人稱為「大災難」)及1967年的「六日戰爭」後,以色列就以一連串的殖民政策,將從巴人手中強搶回來土地列為猶太人「定居點」,同時將原居者趕至指定區域生活(從生活環境而言根本是集中營)。根據聯合國的一份文件顯示,被以色列非法佔領巴人領土中(包括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區),目前有超過92萬名難民須依靠緊急糧食救濟維持生命,超過50萬人活在貧窮線以下,失業率達47%,其情況可謂現今最嚴峻和持久的人道災難。
事實上,以色列的殖民政策跟強盜無異。除了無視巴人的基本人權,以色列更蔑視國際社會的共識和法律。早在1948年有關以巴分割的聯合國決議案內,巴人的歸來權早已明確例明:
「⋯如難民希望回到自己的地方,並與鄰居和睦相處,以色列應在最早可行的日期允許⋯」
可是在以色列眼中,容許巴人回歸原屬之地,將改變國內的人口結構,影響猶太人在國內凌駕性的地位,故當局反過來不斷擴大非法佔領的土地,並強制將巴人遷居至指定地區。然而,聯合國亦不只一次重申歸來權及譴責有關政策。過去半世紀,除了國際法院(ICJ)已裁定「六日戰爭」所奪取的定居點是非法擴張外,聯合國已在超過135個場合重申巴人的歸鄉權,當中更在後來的決議中把歸鄉權提升至「不可剝奪的權利」(Inalienable Rights)的基本人權,情況在國際間甚為少見,但奈何以色列在美國袒護下繼續蔑視聯合國的決議內容。
不過,由於聯合國大會決議的性質並無強制性(但安理會決議可直接出兵干預),故以色列一直以「國家安全」或其他辯解拖延時間,續擴展其殖民範圍。但國際社會在看待歸鄉權一事不應加以政治計算,以「平衡各方利益」的心態處理紛爭,因為歸鄉權不只是巴人獨有的權利,而是全人類通用。須知道,歸鄉權不是因以巴問題才擬定,而是《日內瓦公約》、《世界人權宣言》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國際公約內訂明的基本人權,並對非簽署國具有約束力。因此不管是何等因由,都不應把政治考量築建在歸鄉權上,更不應築建在存亡之秋的巴人上。
國際社會無視巴人訴求 解放巴人還須靠全球公民運動
巴人長久以來面對的困境,正正是突顯出國際社會在處理糾紛之無力。除安理會外,基本上聯合國大會的決議都是形式上表態,並未有效地實現真正的全球管治。
以巴問題的徵結,在於各國皆沒有政治意願(Political Will)去處理「事不關己」的國際事務,而選擇冷眼旁觀。平情而論,以色衝突雖是中東問題的主軸,但僅站在公義一方支持解放運動,並不會為各國帶來的實際利益(充其量只能解決難民問題),但反過來更有機會開罪美國。在上年底有關耶路撒冷地位問題的決議正正反映這個政治計算。聯合國在考慮「耶路撒冷定為以色列首都的行為是無效」的議題上,不少美國盟友和受資助國家(軍事或財政),例如菲律賓、洪都拉斯、澳洲、哥倫比亞和烏克蘭等國家,分別缺席、棄權,甚至反對該決議,可見不少國家仍將自身利益置於國際公義前,加上美國在安理會中擁有否決權,令聯合國能正面干預以巴問題的手段已明存實亡。
雖然巴人的生存空間和前景仍受制於現實政治,但近年亦陸續出現一些全球公民運動,皆在喚起全球民眾對巴人被迫害的關注,並寄望可構成由下而上的政治力量,迫使各國當權者在國際舞台上,能站在巴人的陣線上。例如全球「BDS運動」(抵制、撤資、制裁)是要向以色列施壓,呼籲當局停止佔領巴人領土,及尊重各民族平等權益。運動更得到已故英國物理學家(Stephen Hawking)支持,杯葛在以色列舉辦的學術會議;國際聲援運動(International Solidarity Movement )亦在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支援團隊,呼籲各國民眾響應和參與西岸和加沙的非暴力抗議活動。
超過半世紀的以巴衝突,其實已反映出聯合國的根本缺憾所在,即執行國際公約仍需要屈服於權力,而不是視公義為原則性、不受外在因素影響的普世價值。在美國及其盟友的「保護」下,聯合國對於以色列的暴行在短期仍難有作為,但可幸的是,雖然全球聲援巴人的運動仍是萌芽階段,但同時亦給予全球民眾多一個渠道去為巴人的遭遇作平反,並構成一股國家以外的全球公民力量,並繼續在現實政治的框架外,推動廢除世界殘存的種族隔離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