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俄國外交方針非修正主義 世界須注意巴爾幹火藥庫
俄羅斯大選將於3月18日舉行,選前民調顯示,約有七成民眾支持現任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連任至2024年。按照過去數十年民眾對他的支持度,普京連任可說是塵埃落定,餘下的問題只是反對派得票多寡,以及普京連任後將以什麼手段來安撫國內的反對聲音。既然大局已定,未來普京的外交政策將會是一大看點。
雖然普京在訪問時提及,他最想阻止的歷史事件是「蘇聯瓦解」,跟他早年形容「蘇聯解體是20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悲劇」遙相呼應,但這些政治修辭其實只為鞏固民眾對其強權領導的憧憬。如果西方政權和主流傳媒續以過去眼光,錯判俄國對歐洲事務的根本目標,不但無法對症下藥,更有機會令局勢升溫。而夾在大國競賽的小國,或會面對像格魯吉亞和烏克蘭般的危機。故此,要了解普京對歐洲事務的主軸及其蔑視態度,須由1990年代西方領袖對蘇聯所說的一個「謊言」談起。
一個謊言點起蔑視態度 俄國外交立場非以對外擴張為本
2013年烏克蘭危機爆發、加上2014年俄國吞併克里米亞,普京的外交政策就不斷被外交界和西方主流傳媒描繪成「破壞地區和平的修正主義者」,即以龐大軍力(現為資助非常規部隊)分化、煽動烏克蘭東部親俄民眾起義,並藉機擴大俄國版圖和勢力範圍。以單一事件來看,普京對烏東的所作所為有入侵別國、破壞國際法之嫌。不過若將烏克蘭危機放到歷史脈絡,就會發現普京多年來對歐洲的立場並非單純對外擴張,而是「被迫地」透過對外擴張回應西方對俄的威脅。
欲了解普京外交路線的主軸,必須從1990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對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所說的一個謊言開始。1989年11月柏林圍牆倒下,標誌着前蘇聯的命運已命不久矣,西方領袖當時也開始預測及部署蘇聯解體後的應對方案。不過當年西方領袖為促成東、西德統一,信口開河地向戈爾巴喬夫許下和平承諾,時至今日仍是普京蔑視西方社會的主因。
據美國國務院的解密報告顯示,柏林圍牆被推倒後,西方多國領導人皆在不同外交場合,向戈爾巴喬夫及其他前蘇聯領袖保證,北約不會乘人之危伸進原屬華沙公約的蘇聯衛星國。例如,1989年12月的馬爾他峰會上(Malta Summit),老布殊(George Bush)曾對戈爾巴喬夫稱道,美國不會利用東歐的革命來損害蘇聯利益;1990年2月在莫斯科舉行的會議上,時任美國國務卿貝克(James Baker)為換取戈爾巴喬夫首肯德國統一方案,也不只一次在兩人的對話中強調北約不會「向東擴一寸」,又稱「如果美軍繼續在北約條約下駐紮德國,北約目前的軍事管轄權不會在向東擴展」。
可是,「北約不向東擴」一言並沒有寫在任何條約中,而是零散在蘇聯領導層和西方領袖(包括法國前總統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德國前總理科爾(Helmut Kohl)和前英揆戴卓爾(Margaret Thatcher)等人)的對話備忘錄中。誠如前中情局局長蓋茨(Robert Gates)對北約1990年代中期東擴的批評,他指當時戈爾巴喬夫和其他人「被引導」認為北約會保持原狀、不會東擴。
不過自克林頓(Bill Clinton)入主白宮後,「北約不向東擴」的口頭承諾隨即被撕破。克林頓在位時積極推動北約東擴,並於1999年接納波蘭和匈牙利入會申請;在小布殊(George W. Bush)年代,中東歐七國(保加利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亞)於2004年伊斯坦堡峰會中正式成為北約成員;而阿爾巴尼亞、克羅地亞和黑山共和國則分別於2009和2017年加入北約。這些口頭承諾的幻滅,正正是普京眼中西方社會背信棄義之舉,亦是為何俄國會如此蔑視西方偽善之源。
這就說明到為何自1990年代起,親俄武裝份子在東歐數國叛變及宣布獨立後,並沒有回歸到俄國的懷抱中。現在單方面獨立的地區包括摩爾多瓦的德涅斯特河沿岸(Transnistria)、格魯吉亞的南奧塞梯(South Ossetia)和阿布哈茲(Abkhazia)、烏克蘭的頓涅茨克(Donetsk)及盧甘斯克(Luhansk)多年仍處於膠着狀態,而非歸併回俄國版圖中。
除了吞併克里米亞是另有戰略考慮外(保衛俄國海軍唯一不凍港基地塞瓦斯托波爾(Sevastopol)),親俄武裝分子在上述地區所發動的叛變並非為了擴大俄國版圖,而是「肢解」有意加入北約(或歐盟)的國家,以反制北約東擴活動,讓摩爾多瓦、格魯吉亞和烏克蘭三個俄羅斯鄰國主權分裂,無法加入西方牽頭的政治聯盟,以便確保西方軍力無法伸到俄國門前(在首兩輪北約東擴時,俄羅斯因國內經濟問題無暇兼顧,只能在外交上表示抗議)。
歐美須知俄國底線 推動融合不宜過急
正如上述提及,普京外交方針首要是保護俄國的利益範圍(Sphere of Interest),而不是盲目對外擴張、吞併土地。由於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已為北約成員。這意味着即使普京有意煽動當地為數眾多的俄裔少數民族,在集體防衛條約保護下,普京也不會輕舉妄動。雖然北約與格魯吉亞時有合作,但當前格魯吉亞和烏克蘭部分領土仍被親俄武裝份子佔領,相信北約亦不會急於跟兩國商討入會一事,以免暫告一段落的軍事衝突死灰復燃。故未來的着眼點應放到巴爾幹半島這個歐洲火藥庫上。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因國內社會問題於1990年代初淡出巴爾幹。不過自普京逐步擺平葉利欽(Boris Yeltsin)留下的殘局後,俄國對巴爾幹的政策又轉趨主動和積極,以保傳統盟友的關係,並以「斯拉夫民族 – 東正教」作為政治宣傳主調,拉攏塞爾維亞、黑山、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和保加利亞等國站在同一陣線。
在經濟方面,普京主政後,俄羅斯開始借助國營能源公司(如Lukoil和Gazprom)在巴爾幹的投資,來提升區域影響力;政治上,普京已多次利用科索沃獨立一事,傳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是令塞爾維亞國土分裂的原因,並以此反攻歐美國家在看待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等地的立場;統一俄羅斯黨(是次選舉普京以獨立候選人出戰)又在2016年提出,建立以塞爾維亞為軸心的「巴爾幹軍事中立區」,倡議參與國走中立主權國家路線。這都說明俄國除了特別關切接壤國家的政治取態外,巴爾幹就是俄國在歐洲政經利益的「第二戰線」。
事實上,歐美與俄國在巴爾幹的對抗已在年前陸續浮面。在黑山共和國申請加入北約時(已於2017年6月正式入盟),俄羅斯已多次在外交上反對這位傳統盟友背離之舉。須知道,黑山除了有逾三成的註冊公司與俄國有關外,俄羅斯亦牢牢掌握黑山的銀行業、旅遊業和房產(有報道指俄國公民擁有該地至少40%的房產)。這就能說明為何有報道指,俄國曾於2016年10月派特務,在大選日試圖暗殺時任總理久卡諾維奇(Milo Đukanović),以破壞黑山加入北約進程。
目前在巴爾幹國家中,馬其頓和波黑已正式成為北約的候選國;而歐盟代表亦放風指,若西巴爾幹國家能達成「入歐」所須的標準,可望於2025年全部成為歐盟的新會員國。故此,不論是北約與歐盟的擴展,其影響定必撼動俄國在區內的政經利益,並惹起俄國採用更具侵略性的外交政策來拖慢兩者的融合進程。
若普京順利連任(已是十拿九穩),在成功肢解並阻止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加入北約,加上中東敍利亞戰線已佔據上風,克里姆林宮的外交重心很大機會將會慢慢轉移到巴爾幹半島,以保護其國家利益。對於普京來說,歐盟加速向南招收會員雖是逼切需要抗衡之事,但同時大西洋彼岸也傳來一個福音:特朗普打算尋求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