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十月革命一百周年 從末代沙皇的正反兩面 看普京的前世今生
就像中國的《梁祝》,英國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沙俄也有一個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故事主角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和芭蕾舞者瑪蒂爾達(Matilda Kshesinskaya),傳聞二人在舞會上一見鍾情,最終卻因尼古拉二世要履行皇室職責,各自婚嫁,戀情告終。
這段戀情被俄羅斯導演烏奇捷利(Alexei Uchitel)看中,拍成電影《Matilda》,原訂2016年秋季上映,卻三度延期。亂世中的愛情故事本來就受歡迎,適逢周二(11月7日)俄國十月革命100周年,這電影絕對是賣座保證,再三延遲並非發行商或影院「嫌錢腥」,而是宗教人士認為電影破壞沙皇的「聖人」形象。
01百科:明明是「十月革命」,為何百周年在11月7日?
1699年12月15日彼得一世下令採用儒略曆(俄曆)。俄曆10月25日(新曆1917年11月7日),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向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在地聖彼得堡冬宮發起進攻,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權,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宣告誕生。因為革命發生在俄曆10月,故史稱為「十月革命」。1918年1月26日,蘇俄政府宣布停止使用舊曆,全面採用新曆(即公曆),解釋了日子上的差距。
電影中,尼古拉二世和瑪蒂爾達之間的激情,透過大尺度的愛慾情節表達,引起俄羅斯東正教教會(Russian Orthodox Church)嚴正批評。國家杜馬議員、克里米亞前檢察官波克隆斯卡亞(Natalia Vladimirovna Poklonskaya)更是帶頭反對該電影,她向檢控當局提出43項指控,只是全部遭駁回。波克隆斯卡亞認為,電影過於側重情慾和愛情,與被尊為聖者的尼古拉二世形象不符,電影「傷害信徒感受」。她的行動得到東正教教會神職人員支持。
沙皇情人的電影 遭批「破壞形象」
《Matilda》導演烏奇捷利向國家杜馬的道德委員會投訴波克隆斯卡亞的行動,卻沒有得到任何回應;甚至有宗教團體在今年2月寄信要脅戲院不要播放電影,政府方面仍沒有就要脅事件採取任何行動。隨着愈來愈接近10月的首映禮,反電影的情緒愈趨激烈。8月烏奇捷利在聖彼德堡的工作室遭擲汽油彈,一周後他的律師在莫斯科的辦公室停泊的兩輛汽車遭放火。連串事件發生後,兩間連鎖影院公布不會播放電影,電影的男女主角亦表明不會出席首映禮。
俄政府對1917年歷史態度曖昧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多數派」(音譯「布爾什維克」)1917年3月推翻羅曼諾夫王朝後,尼古拉二世遭清算,1918年遭蘇聯秘密處決。蘇聯政府執政期間,這位末代沙皇被塑造成腐敗無能,直到1981年海外東正教會才為他平反,經過與俄羅斯國內東正教會長期辯論,最後2000年尼古拉二世封聖,確認他堅守信仰。因此保守、傳統派及宗教團體認為,《Matilda》的爭議情節破壞了他神聖的形象。
過去數個月來,政府方面對《Matilda》的情況不聞不問,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他不會評論事件,僅指烏奇捷利是個「愛國及有才能」的男人。不過吊詭的是,原來烏奇捷利這部受到國會議員批評、政府冷待的電影,其實是由國家電影基金資助,及由一間被指是政府離岸私人公司「找數」。
▲傳聞中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和芭蕾舞者瑪蒂爾達(圖)在舞會上一見鍾情。
外界一直看不透普京及其政府是如何看待1917年這段歷史,從《Matilda》事件也可見政府取態並不明確。
俄羅斯資深傳媒人菲什曼(Mikhail Fishman)也對此表示不解,他直言「所有事都很奇怪」:「烏奇捷利是建制的一份子,他與國家有關連,由國家資助、或是由與政府關係密切的組織支持;波克隆斯卡亞也是建制一份子,但她開始攻擊,像是攻擊其他人。」
以歷史合法化政權
菲什曼雖然強調,電影的爭議不是由普京主導,與普京無關,主要是來自國內愈來愈多人對保守價值支持,但也指出:「俄羅斯是傳統價值的集中之地,自普京2012年再度出任總統以來,就利用此作為工具。」
分析認為,過去十年,俄羅斯國內對歷史的熱情變得狂熱,當中普京可說是「領頭羊」。普京曾說:「這個國家可能在某些方面比較慢,但有千年的歷史,俄羅斯也不會為任何東西出賣主權。」可見他利用歷史作為重要的意識形態工具,加強國家團結及提升公眾的支持。莫斯科卡內基中心政治分析員Andrei Kolesnikov表示,俄羅斯政府常常利用歷史,以方便鞏固普京政權的合法地位。
近年,俄羅斯第一頻道製作歷史大劇《葉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 The Great),講述由原本出生於普魯士的少女,如何帶領沙俄走向繼彼得大帝之後的黃金時代。劇集風靡俄羅斯及中國大陸,據聞普京本人也十分尊敬這位於1783年吞併克里米亞、令此地成為俄國領土的女大帝。如何運用歷史去管理國家,為何官方不大規模紀念革命百周年,至此可看到一點端倪。
事實上,俄羅斯的精英及支持普京的人,也認同透過歷史去確認「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的身份問題。
社會撕裂 普京驚輸?
在今年11月7日俄國十月革命100周年,普京就以行動表達他的看法及他如何定義俄羅斯人的身份:他將缺席當日俄羅斯聯邦共產黨舉行的百周年遊行及慶祝活動。官方的理由是俄羅斯對於十月革名的結果看法仍然非常分裂,俄羅斯前文化部長、普京在文化事務方面的特別代表Mikhail Shvydkoy表示:「對於某部份人來說,革命是大俄羅斯的喪鐘,是『英國脫歐』,我們從那時起停止在歐洲的發展;但對於很多人來說,蘇聯歷史是生命中最好時光。」普京致力維持國家團結,因此「任何國家級別的節慶將會加深分裂」。
不過有部份政府官員、歷史學家及其他分析師嘗試揣測普京的心意,認為真正的原因是普京不太認同革命的概念;從普京政權的立場來說,十月革命破壞了向國民宣傳俄羅斯歷史源遠流長、偉大的形象,是得不償失的。普京及其政府不願舉辦或參與任何大型紀念活動,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當年的革命,推翻了當權者,這並不是現時的當權者欲聚焦在此方面。
儘管普京認同蘇聯的貢獻,如今年6月普京出席衞國戰爭開始76周年的活動時,強調蘇聯超越西方勢力,打敗希特拉;但他也曾批評十月革命的一段歷史是「勞民傷財」:「我們都清楚知道這些動蕩為我們帶來甚麼,不幸的我們的國家在20世紀經歷這些動蕩及帶來的後果。」他又指:「我們不需要世界級的革命。」
最強普京 後繼無人
有西方媒體將普京比喻為「新沙皇」,分析認為普京不能將自己比作尼古拉二世,不過也不會比作推翻羅曼諾夫王朝的奇倫斯基(Alexander Kerensky)或領導十月革命的列寧,在1917年發生的歷史事件中,沒有任何「英雄人物」或者其他東西可以讓普京用作宣傳。
或者可以說,普京本人已造就了歷史。他1999年出任代理總統,2000年正式出任,2008年曾轉任總理,但仍大權在握,2012年再出任總統。他掌權的17年間,帶領俄羅斯脫離上世紀90年代末的混亂,重新將這個國家打造成世界列強之一;他本人亦被媒體指為繼史大林以來最有權力的領袖。
明年3月俄羅斯將舉行總統大選,普京仍未宣布會角逐連任,但外界已接近一致認為他將繼續出任總統一職。曾被塑造成為年輕有活力的普京,縱使仍常「騷肌」展示健康體魄,也敵不過他已經65歲的事實,即需要面對繼任問題。普京當年以年輕有魄力的形象接替葉利欽,他的接班又可以如何超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