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流感.觀點】醫護人手緊絀 十年如一日 醫管局重覆犯錯
公立醫院護士壓力爆煲,護士協會上周登報章廣告批評政府漠視前線壓力。政府本周二(1月30日)撥款 5 億元予醫管局,透過增聘人手減少護士文書工作,又回復入職醫管局首兩年的員工增薪點,防止人手流失,值得支持。然而,5 億元和回復增薪點的效力只是一時,醫護工作過量由來已久。即使捱過今趟冬季流感,還有無數的夏季流感、冬季流感,加上人口老化,醫護的怒火猶如永劫輪迴,燒向政府。政府必須進行結構性改革,改善醫院工作環境,做好社區醫療,才有望挽留人才,病人才得以安心進院治病。
流感高峰年復年 醫護還要死頂多久
醫管局行政總裁梁柏賢在今天(1 月 31 日)傍晚表示,這 5 億元會用來增聘人手應付流感潮而增加的額外病床服務,以及增加增聘人手的開支。此舉或許可解燃眉之急,但要解決醫護人手不足的結構性問題,這筆撥款連杯水車薪也談不上。每逢流感高峰期,醫護人手異常緊絀,但這既非近年新事,也非突然而來。
2008 年 3 月,流感肆虐,兒科和內科病房入住率大增,兩周內醫護人員累積加班逾 1.5 萬小時「死頂」,醫院同樣大加臨時病床,醫院減少非緊急手術,醫管局當時額外撥款 2 千萬元,為超時工作補薪。
十年以來,政府已換了兩屆,冬季流感、夏季流感高峰期接連襲港,管理層開了無數次會議檢討人手和設施,討論增加護士學額及增聘醫護,但前線員工仍然疲於奔命,繼續死頂。這反映過往十年的對策無助公立醫院解困。
人口老化 醫護缺人更趨嚴峻
觀乎香港護士協會 1 月 4 至 18 日期間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早午更護士和病人比例平均為 1:11,至於內科/老人科午間、夜間比例更高達 1:27,遠高於 1:6 的國際標準。
宏觀來看,香港的醫護跟病人比例,一直低於國際指標,也低於先進國家。在 2016 年底,本地有 52,389 名註冊護士,即每千人中有 7.1 名,比起美國 、德國、日本為低。醫生方面,全港現有 14,013 名註冊醫生,即每千人中有 1.91 名醫生,同樣比英、美、日、德等先進國家要低。
即便公營醫療系統有能力聘用更多人手,但仍未能聘用足夠醫護人員維持現有規模的服務,遑論擴充醫療體系。2016 至 2017年度,醫管局尚缺 300 名醫生及 600 名護士。若果要滿足 1:6 的目標,增聘的人手就更多。
即使流感高峰期過去,隨着人口增加及人口老化,病床使用率仍然持續高企。須知道,長者佔公立醫院住院日數一半,長者病人平均住院日數是非長者的一倍。另一方面,部份長者因為缺乏家人和院舍照顧,病癒後久未出院,留在病房。隨着長者人口,尤其是獨居人口上升,長者住院帶來的問題有增無減,病床資源未得善用。
流失人手經驗 傷害公立醫療質素
醫護照顧源源不絕的病人,犧牲自己的休息、用膳甚至如廁的時間,同時要確保醫療程序無誤,他們的擔子只會愈來愈重,身體和精神也承受重擔。有內科病房護士自嘲內科為「戰地」,每天工作如打仗,無奈上司不體恤,工作心灰意冷。要脫離人手緊絀的永劫輪迴,他們唯有離開公立醫院。當私家醫院屢屢用銀彈和舒適的工作環境挖角,公立醫生護士轉職自然不過。流失的除了是人手,還有醫療和照顧經驗。新聘人手在處理棘手病情時,沒有資深同事般純熟,直接傷害醫療質素,更會增加醫療意外的風險。
挽救醫療質素員工士氣 把握未來十年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對醫護的專業精神表示尊敬,政府撥 5 億元紓解醫護人手壓力,望能幫助醫護度過工作的艱難時期。要把一時的掌聲化為長遠的讚許,政府需要根本改革人手和工作環境。醫療規劃及發展統籌處於去年 6 月發表《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估算 2030 年會欠缺千名醫生、逾 1,600 名普通科護士。過往我們虛度了十年光陰,歷經無數商討,醫護人手不斷流失。食衛局局長陳肇始今早(1 月 31 日)回應傳媒,稱知悉人口老化和慢性病壓力,又稱做好短、中、長期的人手檢討措施。我們必須把握未來十年,挽留醫護人手、分流沒有急切需要的病人到基層醫療體系、改善長者社康支援。唯有如此,香港的醫療水平才能追及國際,有能力應付流感疫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