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醫生亦是人 被消失的報告和數字背後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合理診症時間研究報告「被消失」近9年,於本周三(10月19日)立法會議員追問該報告的進展,醫管局只是以「較難處理」相關研究為藉口,拒絕交待數據。醫管局亦指,現時輪候專科門診的病人眾多,若延長診症時間反會增加等候時間。公立醫院醫生不足的問題由來已久,市民需要的不只是一個數字,而是醫管局改變其思維,正視醫生被迫流水作業式看症的問題。

公立醫院每逢流感高峰期均不勝負荷。(資料圖片)

診症時間不應犧牲 政府轉移視線

每逢流感高峰期,公立醫院總會不勝負荷,到今年政府仍只以行政手段解決,嘗試向私家醫院借病床等頭痛醫頭的方法蒙混過去,漠視人手不足、輪候看症時間長等問題。即使增加醫療開支,醫管局仍只以數字思維管理,不管是專科和門診,醫生每天需應付龐大的輪候隊伍,而診症時間不能延長,長遠而言只會犧牲醫療質素,醫生、病人均會受苦。

誠然,醫療人手不足,部分醫生本身亦要負上一定責任,他們屢屢阻撓醫委會改革,以致醫療改革一直耽擱不前。就像過去政府有意修訂《醫生註冊條例》,把有限度註冊需逐年續期改為三年一次,增加政府委任業外委員於醫委會比例,醫學界卻以影響醫療質素為由,反對醫委會改革。但究問題本因,在於政府在人力規劃上決而不行。

去年醫生靜坐,反對醫委會改革方案。(資料圖片)

《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下稱:《報告》)早已於6月出爐,估計到2030年會欠逾1000名醫生,政府明明早已有數字,為何卻仍無動於衷,繼續讓前線醫生疲於奔命?

舉例說,政府早於數年前起增加醫科生名額,但現時兩所醫學院新增醫科生人數後仍只共有470人,需要6年的培訓時間才能行醫,前線醫生的巨大壓力亦迫令不少醫生轉向私人執業,去年的全職醫生流失率高達4.5%,足有255人,扣除人手流失後,估計醫生人手荒問題仍無法紓緩。

至於如何吸引一流醫生到港執業,政府卻未有清晰規劃。觀乎《報告》的內容,政府吸引外地醫生的方法不外乎增加執業資格試的次數、修訂執業資格試的豁免要求、修訂駐院實習評估要求等被動措施,未見主動地吸納海外人才的方法。

看醫生本來應該是人性化的過程,醫患間的溝通十分重要,診症時間不應被壓縮。(視覺中國)

重量不重質 公營醫療體系難以正常運轉

壓縮看症時間,除了讓醫生未能了解清楚病人狀況,亦難以讓醫生清楚解釋得病原因、治療及預防方法,診症成效會因而降低,甚至加大造成醫療事故的機會。醫管局減去醫生的診治時間,卻把不同的工序分流到其他護士及醫護人員手上,令看病程序工廠化。

然而,看醫生本來應該是人性化的過程,若然政府不盡早解決人手問題,行醫者即使有父母心,亦總會心灰意冷,加劇人手流失到私家醫院或診所,短缺問題只會愈趨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