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業、開業和營業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正所謂「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又或曰「一雞死,一雞鳴」。有人賣樓,有人買樓;有店舖結業,也有新店開張。根據公司註冊處的統計,今年4月7378間公司解散,但有12526間公司新註冊。據說這組數字,就是特首所說「10間結業同時有16間開業」的來源。

或有人質疑特首「cherry picking」,但觀乎今年首五個月,總計48975間公司解散,55304間公司新註冊,依然是開業的比結業多。客觀數字放在眼前,我們不應該只作「執笠關注組」,而忽略新店開張。

結業多,開業真的更多?

論到新公司開業,第一要看公司註冊,其次就是商業登記。有限公司申領公司註冊證書,簡單而言只是拿張出世紙,確立公司的法人地位,拿出幾千元就不難辦到。但要合法經營生意,還須取得商業登記證,令公司成為納稅人。根據稅務局的統計,今年首五個月平均每月約1.3萬宗新商業登記,但現有商業登記輕微下跌6157宗(由約158.6萬減至158萬),反映結束生意的為數不少。

2023年中以來,現有商業登記宗數明顯下跌。

結業和開業的趨勢,往往取決於營業情況。生意興隆,自然更多人新店開張加入;市道慘淡,可以預期會有更多店舖陸續結業。飲食業方面,收益數量指數由今年1月的120.5跌至3月的116.8,後者按年計少了3.1%收益,當中又以酒吧的生意最慘淡,一年下來跌了超過兩成。

營業難,哪些行業更難?

零售業更嚴峻,銷貨數量指數短短四個月內由122.8跌至97.1,4月的指數按年計下降16.5%。當中跌得最轟烈的是「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31.8%)、「衣物、鞋類及有關製品」(25.4%)和百貨公司(22.9%)。這解釋了為什麼瑞士名牌鐘錶撤出銅鑼灣利園山道,舖位大劈價後最近由電子配件店承接。

這屆政府全面拼經濟、謀發展的努力值得肯定,由盛事活動、每月舉辦煙火和無人機表演到支援餐飲及零售業中小企數碼轉型。惟即使政府全面撤辣,以及恒生指數年初至今回升逾千點,所謂的財富效應未見明顯發生。外有高息壓力,內有尋租活動,在在影響了商戶生存空間。

行政長官李家超與行會成員在5月11日星期六早上舉行集思會,主題為「香港經濟發展的策略性部署」。(李家超Facebook)

「奔着問題去、盯着問題改」

特首一方面鼓勵經營者轉型、迎難而上,另一方面在上個月與行政會議成員舉行集思會,探討經濟發展的策略部署,反映官員同樣重視政府在拼經濟、謀發展的角色。就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個月也舉行了企業和專家座談會,邀請了香港企業家馮國經的人探討如何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並在會上直問「我們的獨角獸企業新增數下降的主因是什麼」。所謂「奔着問題去、盯着問題改」,前提必然是找准問題、直面問題。

香港商舖的結業原因是什麼?開業挑戰是什麼?營業困難有哪些?這就是我們要奔着去、盯着改的三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