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向好,但坊間執笠成風?
「舉辦多項刺激本地消費的活動, 並會宣傳全港各區的特色, 推動本土經濟及本地遊的發展」;「舉辦一連串主題節目和推廣活動, 以發揮香港現時在購物飲食等方面的優勢」;「舉辦高層次的商務會議,讓國際商界領袖雲集香江」;「恢復本地及國際社會對香港的信心,促進商貿及本地消費,吸引海外商人來港經商」⋯⋯
以上所說,並非現在、2024年香港拼經濟、搞盛事,而是21年前、2003年香港政府為了重建經濟活力而做的事。
那年政府動用10億元,「在本港、國際及內地展開全面的活動,恢復香港的清譽,並重建經濟活力」。
政府邀請了利物浦來港作賽,以及中國籃球國家隊聯同美國NBA球星姚明來港。旅發局推出了「香港歡迎您」主題,在兩個「好客月」期間選定一天為「好客日」,邀請全球業界和傳媒代表來港,參與連串大型矚目的盛事,為香港營造宣傳效應。還有2003福布斯美國行政總裁論壇,以及2004福布斯全球行政總裁會議,都成功爭取在港舉行。
盛事無法一一盡數,但與如今所見,不無相似。「藝術三月」有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國際潮流文化盛事ComplexCon等,商務方面有「裕澤香江」高峰論壇、世界合一論壇,以及Milken Institute舉辦的全球投資峰會,周末剛舉行了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則是體育盛事的代表。
此外,特首李家超預告4月多個大型國際會議展覽會將接連登場,例如香港貿易發展局的香港國際春季燈飾展、數字經濟峰會、香港國際創科展等,將帶動住宿、餐飲、零售、娛樂等行業的經濟活動,令多個行業受益。
所謂「橋唔怕舊,最緊要受」,2003年香港成功從谷底反彈,經濟重拾增長,可以說是現在我們對的信心基礎之一。特首亦提到,機場客運量「預期今年底能完全回復至疫情前水平」,「從宏觀來說,香港未來的經濟發展是正面的,例如我們預測將來的經濟增長是介乎百分之2.5至3.5之間」。
不過坊間的感覺似乎是另一回事。市民排隊買「兩餸飯」、「10蚊飯」,30萬人在網上加入「執笠關注組」,基層尤其要「錫住荷包」,用不同方法減省十元、八元開支。正面角度看,這反映了香港人有創意,懂得靈活走位。但另一個角度看,這是否代表市民掙扎求存,甚至面臨「賤物鬥窮人」的緊縮日子?
尤其要記得的是,過去兩年香港沒有如歐美社會般物價大幅上漲,一個重要原因是樓價下跌,減輕了部分人的住屋成本。但在2月財政預算案宣布撤辣後,樓市已經重拾升軌,加上過去一年的租金持續上升,可以預期市民的住屋開支又再增加。結果會否是香港人一方面每月花兩萬供樓或租樓,另一方面只能排隊買「兩餸飯」、「10蚊飯」?這樣還是不是「開心香港」,市民還有多少心力可以生兒育女、享受天倫之樂?
「橋唔怕舊,最緊要受」的另一面意思,也就是方法最忌不奏效。香港的地租成本在過去廿年累升太多,很多餐廳和小店大半個月的生意都是白做,打工仔出糧即扣減了一半,這也是為什麼北上如此吸引,而同時南下人流不多。北上不是香港市道差的原因,而是經濟結構不健康的結果。在這樣的市場結構下,如果仍然只是搞盛事、辦展覽、做宣傳,「橋唔怕舊,但受唔受」?不只香港人要「食腦、有橋」,政府更要勇於面對改變而改革經濟,帶領香港冒出新優勢、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