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生意難做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上星期,房屋局回覆立法會表示「房委會零售設施的整體空置率維持在3.92%水平」,「相對私人市場約6.6%的空置率,房委會零售設施的租賃情況仍算相對理想」。6.6%這個數字,只要在網上搜尋一下,就可以知道是一間房地產服務機構在4月發布的統計。

果不其然,今星期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回覆立法會對零售業的支援時,直說「政府沒有就私人商鋪的租賃情況作出統計」,而今年第一季的6.6%街鋪空置率是「根據坊間房地產服務機構發布的最新數據」。

這就難怪香港生意難做了。當坊間結業成風,就連執笠關注組亦都已經執笠,但政府根本不調查市面商舖租賃情況。議員問到政府會否與私營商場營運者商討提供優惠租賃方案時,官員表示「商鋪在私人市場的租務情況,政府認為須由市場主導,讓私營機構因應經營環境、市場狀況以及商鋪的地點和空置率等不同因素而調節」。所以,政府對於舖租的調控是既不能亦不為也。

對香港積極不干預、小政府大市場的傳統稍有認識者,對此大概不會感到意外。60年代的財政司郭伯偉就連本地經濟生產總值都認為不需要統計,曾經在立法局上放話說,「我們的國民經濟核算實際上沒有任何經濟用途,既因為我們無法控制經濟,亦因為我們的經濟比核算變化得更快」。郭伯偉亦曾經對訪港的佛利民表示,他認為一旦公布經濟數據公佈,政府就會面臨壓力要以這些數據干預經濟,所以拒絕了向公務員提供數據。

不過郭伯偉無法拒絕所有要求。甚至到了他臨退休之時,初加入政府作為統計師的任志剛就負責整理當時香港國民經濟核算統計所缺少的數據,以及判斷填補這些數據後如何有助了解香港經濟的運作。再過了半個世紀後的今天,世界已經截然不同。各地政府都掌握大數據,由物業成交、資本市場、公共交通到人流、物流等,用以科學地制定公共政策。如果政府希望維持健康的營商環境,締造有利的創業空間,小商戶能夠生存而小市民又能夠得益,能否不統計私人商舖的租賃情況?

這不是說政府要做市場的保姆,事事管制。但在由市場主導、私營機構自行調節,到政府放任不管之間,尚有很大的政策空間。難道我們的樓市不是市場主導嗎?但政府還得在過熱時間調控土地供應,甚至制定「辣招」打擊炒風。商舖市場是否健康,澳門也懂得分析背後原因,提出檢討借貸買舖的金融情況,我們如果連租賃情況都不作統計,又如何肯定營商環境理想,遑論找出「完善」的方法?香港是否玩完不是羅奇說了算,而是看政府怎樣做。

或許財政司司長就應該成立一個跨部門的「執笠關注組」,由掌握市場狀況,到探尋根本成因,理出個頭緒來。這個組的KPI很簡單,就是百業興旺,新舖開張,市民和旅客都能負擔得起消費。由治及興的「興」,應該也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