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格格不入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日圓跌穿五算,不少香港人捕捉時機兌換。尤其是還有不到三個月就是暑假,打算到時「返鄉下」的市民現在正好「儲定彈藥」。以五算計,不消50港元就能吃碗拉麵,認真划算。

即使不去東瀛「鄉下」,北上回到祖國大懷抱同樣划算。近一年以來,港元兌人民幣匯價也在0.9以上,有商戶甚至以1兌1作為招徠。加上內地的消費物價相對便宜,北上自然比南下吸引得多。

強港元是香港市道疲弱的周期性因素,高地價卻是經濟受壓的結構性因素。火炭商場不到3000呎的食肆舖位月租15萬,銅鑼灣100多呎的蔬果茶店索價10萬,而且還要每年加租一成。商界日夜期盼美國聯儲局早日減息,但利率回落隨時又再推高地價,最終辛苦得來只為交租。

這跟最低工資沒有半點關係,省下兩、三千元還不及租金加幅。就算不知道David Card是誰,看不懂經濟學研究,至少也看看英國、美國、日本甚至台灣的最低工資。他們都定得比香港高,為什麼競爭力卻沒有削弱?更別忘了勞動者同時是消費者,打工仔多個錢消費購物,做生意的到頭來還是得益。

同一筆錢,用來給員工加薪好,還是被業主加租好?現實中我們沒有選擇,交不起租只得搬遷,或者結業。租金壓着老闆,老闆壓着人工,人工壓着消費力。於是香港人的生活就是每月出糧隨即用兩萬來交租或供樓,平日中午排長龍買兩餸飯,周末到深圳逛一趟,星期一準時繼續返工。

十幾年前,我們說要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後來又響應中央提倡的高質量發展。到現在,新質生產力已成為了國家經濟發展方向。但實際上,香港仍舊停留在尋租經濟,只想着如何待價而沽。過去十年,香港的樓宇及建造開支實質增長近一成,私人市場投放在機器、設備及知識產權產品的開支卻下跌了三分一。若要說格格不入,這才是格格不入。

正所謂起點在於「新」,關鍵在於「質」,落腳點在「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發展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先進生產力。簡單一句,就是以科技來提高生產效率。為什麼內地能夠建立5G優勢,TikTok動搖美國的社交媒體生態,新能源汽車挑戰西方一百多年在汽車產業的領導地位?當香港維持着炒樓、炒舖那樣的「舊質生產力」,我們又怎能期望我們有競爭力?

立法會議員洪雯形容香港正身處一場好的危機,接近全民就業是改革公共財政結構的底氣。放在經濟發展層面,我們何嘗不是面對一場好的危機?香港人外遊,消費市道疲弱,不堪成本執笠成風,可以倒逼我們改革經濟和市場結構——只要認清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