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歷史有如果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平情而論,香港政府不無迎難而上、堅持到底的時刻:

如果政府在2010年沒有決心,撤回對西九高鐵撥款,現在佔比超過兩成的高鐵肯定不會是最多內地旅客乘坐來港的交通工具,甚至我們會否少了每個月數以百萬計的內地人來港?無處不旅遊、盛事經濟、沉浸式深度遊如何發展?

如果政府在2012年對商界「跪低」,放棄訂立《競爭法》,圍標、合謀定價及瓜分市場等的營商手法會否繼續在扭曲市場,破壞香港的營商環境?沒有競爭促進效率及鼓勵創新,企業會否仍提供價格相宜和優質的合適產品,裨益廣大消費者?

如果政府在2014年怕事,撤回新界東北發展前期撥款申請,現在還有古洞北和粉嶺北新發展區嗎?偌大的公私營房屋用地從何而來?今天還能夠談北部都會區、南金融北創科、雙重心布局、融入大灣區發展嗎?

不幸的是,遇事避難、臨陣退縮的往績同樣不少:

如果政府在2003年廿三條立法觸礁後事不避難,及早在吸納立法會和大律師公會的意見下推出法案,中央對特區的信任會否更大?2019年反修例運動後期發生的嚴重危機是否可以避免?由香港自行立法而非中央代勞,香港社會對於法例的支持、對於中央的信心會否更大?

如果政府在2012年正視國民教育的初心,在聆聽社會意見的同時不是撤回而是完善國教課程,讓學生認識國家的歷史、文化、經濟等各方面的國情和發展,全面、準確認識香港特區的憲制秩序,七年後青年人會否仍然被批評對國家歷史認識不足,缺乏民族及國家觀念?

如果政府在2019年沒有撤回三隧分流,其後四年駕駛人士於早上繁忙時間是否仍要25分鐘才能通過紅隧,17分鐘才可通過東隧?繁忙時間的過海隧道車龍是否仍會阻塞九龍和香港島的跨區和地區道路交通? 抑或可以減短紅隧和東隧的車龍,私家車和電單車駕駛者及的士乘客亦無須再承受西隧隧道費加價的壓力?

如果政府在2020年沒有撤回一手樓空置稅,促使一手私人住宅單位盡早推出市場,維持樓市穩健,翌年的樓價會否仍然衝上歷史高位,承受因為加息而帶來的大幅下挫?一手樓貨尾會否仍然在短短四年內由一萬伙累積到兩萬伙?

如果政府在2020年沒有放棄推出專營的士,為市民提供普通的士以外的另一種選擇,市民現在是否就能在合法的情況下,得到服務質素較佳、收費較高並具備「網約」特色的個人化點對點公共交通服務?的士政策會否及早朝改革方向發展,而非演變成目前與網約車累鬥累的困局?

現在,如果政府沒有放棄垃圾徵費,一年後我們的都市廢物量能夠減少幾多?垃圾回收能夠提高多少?幾年後,我們會否就不再落後於台北、日本、韓國、歐洲,全社會建立起環保習慣?長遠是否還要再覓地擴建堆填區,然後又引發社區不滿?

歷史沒有如果,垃圾徵費如今形同壽終正寢。但這能否是政府遇事避難的最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