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香港未來如何擺脫獅子山精神的牢籠?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每一代人都有佢地自己既獅子山精神」。獅子山精神是上一代引以自豪的歷史,但在當下卻變成年輕人的牢籠。在獅子山精神的衡量價值下,老一輩覺得年輕人碰到棉花也會受傷,他們打拼為養活一個家,不能理解年輕人拼搏是基於一種完成「我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擁有一個怎樣的人生」的心理。投訴無門,疾呼亦被指責的情況下,年輕人只可在一張張標籤下找方向,心裹討厭政府、討厭大人、討厭單一價值。但年輕人其實不想討厭所有東西,他們都渴望找到自己的位置,與香港一起邁向未來。

回歸已二十年,與其又講獅子山精神,何不談談未來?(資料圖片)

這個名叫獅子山精神的牢籠

六、七十年代中同舟共濟、刻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獅子山精神,是一種以集體為先,強調為家庭而付出的精神。加上當時香港由轉口貿易主導轉為工業主導、大量人口南移、大量發展空間的背景,只要有手有腳,安分守己,當時的人就能養活自己,甚至是一家幾口。如果肯放手一搏,甚至有賺一桶金的機會。

上一輩的努力固然值得尊敬,但如果老一輩仍只以一種特定價值去判斷所有事,最後只會令愛護變成牢籠。(網上圖片)

因逃難來到香港,卻能過上超越自己想像的人生,甚至共同打造香港成為亞洲四小龍,曾令不少香港人引以自豪。可是,隨着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香港生產成本上升等因素,工業主導漸漸轉為服務業主導。香港社會又日益富裕,住屋環境轉變,中間階層(即小資)興起,再加上全球化令自由主義在世界各地普及起來。「同舟共濟」的集體意識逐漸被自由主義下的個人意識取替,獅子山精神也漸漸只淪為一種懷舊的符號。

香港一直在變,可是獅子山精神到了今天卻仍籠罩着整個社會。上一輩的努力固然值得尊敬,香港的歷史也不應被忘記,老一輩對年輕一輩的指責也是出自一種愛護心態,但如果上一輩仍只以一種特定價值去判斷所有事,怕令年輕人跌倒就不讓他們嘗試,最後只會令愛護變成牢籠。

只想離開「贏在射精前」、「成功需父幹」的必輸環境

其實當下大部份香港年輕人追求的,並非大富大貴,也非坐享其成。他們同樣努力,只是努力的方式、追求的目標、成功的定義與上一輩不再一樣。他們只希望在不公平的環境下,開拓出一片相對公平的空間,不是「贏在射精前」、「成功需父幹」的必輸環境,而是與上一輩一樣,可憑自己一雙手打拼出屬於自己的幸福。那份幸福可能是儲點錢自己開一家店;可能是不用捱麵包就租到一個三、四百尺的單位;可能是三十歲結婚然後生兒育女;可能是在每天工作後還有心有力有時間運動;可能是同輩人不用以死競爭,大家可以做到自己想做的事;可能是不用出街只可以逛單一的商場與連鎖店⋯⋯

年輕人只希望在不公平的環境下,開拓出一片相對公平的空間。(網上圖片)

創業、住屋、結婚、生B、上流,全部都難

但即使是這一點點的「小確幸」,在現在的香港卻不易成真。在過去20年裏,香港全球金融中心的排名下跌;四大主要產業仍佔GDP一半以上,反映香港的經濟結構無法與世界的變遷接軌;起薪點沒有大改變的情況下,物價卻急劇上升,樓宇平均尺價更過萬港元⋯⋯年輕一輩,除了那些從事某幾種特定行業之外,大多負擔不起市區的租金,但收入又超過申請公屋的上限,只好跑到元朗、天水圍、屯門等地區租居。可是香港產業單一,大部份收入較好的工作仍然集中在市區,不少僱主更認定那些人上班定必遲到,甚至有僱主認定住在這些地區的人就是「廢青」。

(網上圖片)
住得遠又無力創業,許多年輕人只好一直與父母同住,直到結婚。(網上圖片)

即使年輕人甘於乖乖由低做起,但因全球經濟轉型,不少國家都變成M型社會。香港也不例外,中層位置日益減少。許多公司甚至裁減大量中層員工,只以低合約制低薪聘請基層員工。在這情況下,薪金難以穩定上調,萬一遇上金融危機,職位更是難保。

想創業卻要承擔極高租金,還要被業主控制何時裝修,轉個頭業主可能還加幾成租金。住得遠又無力創業,許多年輕人只好一直與父母同住,直到結婚。不過,在香港結婚因傳統思想影響,又要買樓又要禮金又要擺酒,許多年輕人只好不斷延後結婚年齡,莫講需要四百萬才可養大的小孩⋯⋯

政府要幫年輕人,該怎樣幫?

在狹隘的空間掙扎本已艱難,若然擁有更多資源的老一輩忽視社會的轉變,仍然以「我以前都係咁慢慢捱出頭」的思維理解年輕人,也就無法了解年輕人的困境。若然未來是屬於年輕人的,那麼老一輩也需要擺脫社會急速轉變所帶來的懷舊與焦慮,以開放的目光了解新一代的困境與價值觀,給予年輕人發展空間。

要改變舊有價值觀,固然需要多方面配合才可成功。不過,政府在當中可以擔任領航員的角色,帶頭推動改變。林鄭政府多次強調「同」、「團結」、「幫助年輕人」,若真心幫助年輕人,便應下定決心改變現行制度,重新分配社會的資源,幫助不同群組的年輕人安居樂業。

政府在當中可以擔任領航員的角色,帶頭推動改變。(資料圖片)

在經濟層面,政府務必順應世界趨勢,需要開拓更多產業,打破香港產業單一的環境。在住屋方面,政府也應就新一代對家庭觀的改變,興建更多小型住宅單位,以回應社會晚婚、不婚、只生一個就夠的趨勢。另一方面,也應提高申請公屋的收入上限,讓更多年輕單身人士或年輕夫妻可有一個穩定的住所。也可規劃更多土地,平價租予年輕人用作創業,讓他們可放手一拼。

以上的改變只是現實所需的一部份。最重要的,是不論政府,抑或社會不同的人,都要明白那種隨意標籤其實是一種懷舊與自戀──透過否定年輕人的選擇,眷戀當年的社會環境,並再次肯定自己的價值。要讓世代和好,能夠真正溝通,必先得將獅子山精神這個符號拆牆鬆綁,在肯定過去之後切切實實地邁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