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財「正」論|醫療改革 人人有責

撰文:林正財
出版:更新:

林正財「正」論

新一份的施政報告在月中新鮮出爐,作為醫療界別的一份子,我自然十分重視報告中有關醫療體系的段落。除了全城矚目發展第三所醫學院的重點外,報告也不忘用頗長的篇幅提及推進基層醫療發展,政府對醫療改革的決心可見一斑。事實上,香港早已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討論發展基層醫療健康,直至兩年前醫務衛生局頒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正式向社會大眾介紹基層醫療。

甚麼是基層醫療?

香港人的預期壽命一直處於世界水平之上,根據世界銀行2022年公布的數據,香港人的預期壽命達84歲,我相信這有賴前人建立的高效雙軌醫療系統。然而,我們的城市正面臨人口老化的現象,慢性疾病日益普遍,加上早年新冠病毒疫情爆發,更暴露了本港醫療人手不足以及公共醫療的負苛過重的問題。故此,我們必需摒棄以往「重治療.輕預防」的體制和觀念。

除了政府改革體制,公眾也需要改變就醫習慣。大眾不了解社會的醫療架構,常常有「病急亂求醫」的情況:有人患上小病便往專科看診,有人卻發現大病才肯求醫。這導致病情輕微或不緊急的佔用了不少公共醫療資源,真正有需要的病人遲遲未能得到及時的治療,在漫長的等候後才發現病入膏肓,不但病人受苦,公共醫療的負擔亦變相更重了。其實,不少慢性疾病是可以防預防的,在患病初期及早治療也能有效防止病情惡化,所以達到全城「病從淺中醫」,正是推行基層醫療系統的目標。

不少人聽到「基層醫療」,以為這是一個針對基層人士的醫療計劃,但事實上這個計劃人人有份。「基層醫療」為醫療服務金字塔中的最底層,旨在透過推行「一人一醫生」以及「有病及早醫」的概念,達至為金字塔第二(專科及醫院)及第三層(特殊及複雜治療)把關的作用。政府近年積極推動基層醫療,就是希望從社區及家庭著手。一方面鼓勵市民善用家庭醫生網絡資源,將患者分流,小病看診所,大患輪醫院,從而縮短慢性疾病患者輪候時間;另一方面透過篩查計劃,找出有機會患病的市民及早期患者,從根源預防患上慢性疾病或防止病情惡化,減輕第二及第三層醫療的負擔。

藥健同心靈實社區藥房

我身為藍圖發展督導委員會的成員,努力推進發展自然責無旁貸。我所服務的基督教靈實協會由上世紀中開始,本着「全人關懷」的精神,一直致力為西貢及將軍澳社區提供醫療及健康服務。為響應醫療改革發展,靈實加入了賽馬會藥健同心藥物支援網絡,在將軍澳新都城中心三期設立藥健同心靈實社區藥房,並於今年4月正式投入服務。我認為這是將基層醫療這個概念帶進社區一個很好的契機,因為社區藥房與我們傳統意義上的藥房在功能及設立理念上有所區別,並不能混為一談。

靈實社區藥房由註冊藥劑師主理及以非牟利模式運作,旨在為減輕公營醫療服務的壓力和加強社區的基層醫療服務。與常見藥房不同的是,社區藥房不只限於向公眾售賣藥物,更會提供專業的醫療服務。我們的五大服務分別為:處方/自費藥物配售、藥物管理、小病小痛諮詢服務、藥物諮詢服務及外展服務,而服務對象為慢性疾病及輕症患者以及公眾人士。除了為公眾提供可負擔的藥物支援外,我們的註冊藥劑師亦會提供藥物諮詢及管理服務。

患病時找醫生診斷固然重要,回到家用藥時也要謹慎小心,不少出院病人因為不恰當用藥,而導致重新入院。社區藥房藥劑師的角色,正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設的。慢性疾病患者可以到訪社區藥房尋求諮詢,而藥劑師會按個別服務使用者的需要,訂立健康和藥物管理計劃,提醒及解釋服用該藥物會引發的副作用,而且費用全免。市民平日有小病小痛,其實也不一定需要到醫院求醫,社區藥房也可以提供輕微疾病的用藥建議,以及教導如何使用非處方藥物,從而能夠節省公眾求診的時間和金錢。

人口老化隨之帶來沉重的醫療負擔,是每座高度發展城市必須面對的課題,今日的香港也正在經歷這個階段。我相信要建立一個穩健的基層醫療系統,十分有賴社會各界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各位市民的關注和響應。醫療改革並不在於一朝一夕之間,也非靠一人之力可成,願我們齊心協力,共同建立更健康、更可持續的家。

作者林正財醫生是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基督教靈實協會行政總裁、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