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YO|澳洲原住民重新連繫社區工作 對香港少數族裔的啟發

撰文:MWYO青年辦公室
出版:更新:

MWYO專欄|黎卓然

MWYO青年辦公室(下稱MWYO)一向致力於為香港的青年政策發展出謀獻策,為此每年都會拜訪海外機構,借鏡其他地區的經驗。今年7月,MWYO到訪澳洲悉尼與當地政府部門和各組織交流。有鑑於少數族裔是MWYO重點關注的青年議題之一,我們特意參觀位於悉尼的澳洲博物館和拜訪悉尼大學的Gadigal Centre,以了解當地原住民的歷史和現況。雖然原住民與香港少數族裔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不同,但他們都同樣面對種族問題,亦希望融入主流社會,筆者期待這次行程可得到一些啟發。

澳洲原住民被殖民化,環境與文化逐漸消失

如看澳洲原住民的重大改變,可追溯至1788年,正是英國政府開展殖民統治的時期。雖然起初英國政府的原意是與原住民和睦相處,但原住民認為殖民者未經許可就侵佔他們的土地和佔用其資源,在感到冒犯之下與殖民者發生激烈衝突,最後原住民敗陣。加上原住民原本大多居住於海邊,以漁業為生,但被英國流放於當地的囚犯強行驅逐,迫使其另覓高地生活。相對於海邊地域,高地都是較為偏遠和貧瘠的地區,導致他們的生活條件非常惡劣。

原住民不但失去居住以久的土地和資源,殖民者更大肆使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和開發土地,既破壞了自然景觀也影響自然生態系統,導致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時至今日,環保仍是他們最關注的議題之一。此外,他們也受到巨大文化衝擊,許多原住民的聖地和文化遺址被破壞或改變,嚴重影響其文化傳承和精神生活,例如250種原住民語言有許多已滅絕或瀕臨消失,現在只有約十多種語言仍會傳承至下一代於日常生活中使用。

協助原住民連繫社區的工作艱難

回說是次拜訪Gadigal Centre,那是為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峽群島民(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而設的學生中心,各主要負責人大多是原住民。當筆者與負責人交流時,或因她們早得悉我們為香港少數族裔問題取經而來,所以她們也戲言自己也是「少數族裔」。事實上,雖然她們一向都以原住民來稱呼自己的民族,但確實他們面對不少種族歧視與社會排斥問題,被邊緣化的程度確實像澳洲的「少數族裔」般。

為了協助原住民爭取權益,中心曾招募法律系學生,參與草擬涉及其文化權益的法案。她們分享最近的全民投票事件,是有關決定是否修改憲法以承認原住民的特殊地位,並爭取其社會保障與利益,期望紓緩長期以來的不平等問題。可是,該提案被所有六個州的選民以壓倒性的票數否決。反對者認為該提案將造成種族分化,並認為它不會有效減少原住民面對的不平等問題。負責人進一步解說,很多投反對票的市民其實都不願意了解原住民的情況,也不想為他們的福祉而影響到個人的生活,所以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投反對票。雖然如此,她們表示不會就此放棄,會繼續堅持為原住民爭取權益的工作。

此外,中心會為原住民學生提供就學、就業和生活支援,也為其他學生安排活動,例如認識原主民的傳統農作物,體驗原住民的生活文化等。中心也會組織來自澳洲各地區的悉尼大學學生與原住民學生合作舉辦不同主題的活動,學生更會自發籌辦各種活動,歡迎所有初入學的同學參加,冀做到原住民的文化傳承之餘,他們的工作也可以一屆接一屆地延續下去。

由於原住民問題都是社會關注的議題,其歷史文化也是澳洲特色之一,不同組織也致力協助他們re-connect(重新連繫)現今的澳洲。現時澳洲悉尼博物館有兩個大型演館(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Collection和Pacific Collection),展出原住民的漁業文化,而其民族的繪畫和手工藝也可在悉尼的遊客區看到。向公眾與旅客展示原住民的傳統藝術非常重要,但如要做到有效「重新連繫」,須改變澳洲居民對原住民的觀感與態度,而為他們爭取權益的工作則不能停止。

香港華人對少數族裔仍有距離感

雖然澳洲原住民與香港少數族裔並非同一族群,文化根源和歷史背景不一樣,但面對的歧視和生活障礙相近,也存在「連繫」社會的問題。由於香港政府一直致力推動種族共融政策,本地華人不至於像澳洲居民般抗拒少數族裔,否決給予他們福利。但華人與少數族裔人士始終有一種距離感,這或源於兩個問題,第一是少數族裔人士的「自我羞辱化」(self-stigmatisation);第二是華人太少接觸他們的機會。

就少數族裔青年在港發展的問題,MWYO曾進行過相關研究,其中發現自我羞辱化會令他們自我排斥於華人圈子以外,例如認為一般學校或社區活動(如沒有註明是給少數族裔人士參與)都不歡迎他們、對華人的微動作或用詞過份敏感,覺得帶有歧視成份、不敢主動結識華人朋友等。這可能與他們成長於較封閉的家庭環境或個人不愉快的經歷有關。此問題也會間接令他們失去學習中文的機會和信心。

《同「學」。一起創。伙伴計劃》旨在讓不同種族的青年一起學習創新科技知識,促進彼此之間的溝通與認識。(相片由作者提供)

須有更多機會讓各種族彼此認識和合作

為紓緩這問題,筆者建議可參考Gadigal Centre和原住民的文化和藝術展覽,香港各持份者可透過舉辦活動體驗各種傳統風俗習慣,甚至招募組織不同專長的在職人士和學生,與少數族裔青年一起合作,共同構建創新而可行的解決方案。

事實上,MWYO於今年曾舉辦類似的合作活動,當時聯同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北角樂Teen會、「破格」隱蔽青年生涯發展服務、油尖區少年警訊寶石計劃協辦《同「學」。一起創。伙伴計劃》(下稱計劃),並由科創人才培訓機構Talent Co-Op提供專業指導,旨在通過一系列的資訊科技工作坊和社區活動,讓不同種族的青年一起學習創新科技知識,促進彼此之間的溝通與認識。參與計劃的華人青年表示他們以往未曾接觸過少數族裔人士,今次有機會一起上課,發覺他們可以說出一口流利的廣東話,感覺很新奇。最後他們成為了好朋友。此外,在計劃中,他們須發揮團隊精神,共同設計和開發有助紓緩少數族裔問題的應用程式,好讓他們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能支援少數族裔人士的創新成果,共同貢獻社會。

另外,筆者也曾建議如澳洲博物館般在本地博物館特設各少數族裔的歷史及文化展館,並建立種族歷史及文化資料庫,把不同來源收集得來的資料儲存在資料庫內,資料可由第一代少數族裔在港居住的歷史說起,以至香港回歸後少數族裔的發展,並細說他們為中國(包括香港)作出的貢獻。政府、學校或非政府組織亦可在展館舉辦工作坊等活動,深入帶出種族文化的信息。傳媒亦可善用資料庫製作更多有關少數族裔的節目。

要有效協助少數族裔青年「連繫」社區,各持份者必須緊密合作,為他們與華人創造更多彼此合作與認識的機會。筆者期望可紓緩自我污名化的問題,讓各種族的青年可以在香港這地方互相認識,沒有再分少數族裔或華人的圈子,可以共同協作,以貢獻社會。

作者黎卓然是MWYO青年辦公室研究副總監。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