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YO|華裔與非華裔青年共同學習、打破藩籬
MWYO專欄|盧巧程
在香港這個多元文化匯聚的地方,各種族背景的居民共同譜寫着這座城市的豐富景象。不過背後社會仍存在不少值得令人深思的問題,如少數族裔不容易融合到主流社會的情況。根據政府統計處人口普查統計,少數族裔人口由2011年到2021年期間,顯著上升了37%至619,568人,佔總人口的比例從6.4%增加到8.4%。有見於人口比例持續上升,政府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強調少數族裔在香港社會的重要性,並在社區融合、教育、就業等方面加強對少數族裔的服務和支援。
MWYO青年辦公室(下稱MWYO)致力於促進全港青年的發展,包括在港出生成長的非華裔青年。 2022年底,MWYO發布了名為《從少數族裔香港青年的身份認同看共融》的研究報告,結果發現即使土生土長的少數族裔青年都會對其種族身份感到迷惘,甚至因個人經歷而感到負面,影響他們多方面的發展。報告提出了多項政策建議,以支援他們在更適合的環境下學習與成長,並融入以華人為主導的社會。當中一項建議是推動本地伙伴計劃,構思是讓與少數族裔年齡相若的華裔青年配搭為學習伙伴,協助他們融入主流社會和擴闊華裔朋友的圈子,長遠可加強獨自參與各種社區活動,投入並貢獻社會。為試行此建議,MWYO 過去半年推出名為《同「學」。一起創。伙伴計劃》(下稱計劃)的項目。
跨文化培訓與交流,促進種族融合
計劃是由MWYO主辦,香港警務處寶石計劃、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北角樂Teen會、「破格」隱蔽青年生涯發展服務攜手協辦,並由科創人才培訓機構Talent Co-Op提供程式設計的專業指導。計劃旨在透過培訓促進不同種族的年輕人間的文化和思想交流,並協助其個人成長和職業發展。參加者包括10名少數族裔青年和10名華裔青年,大部分為大專學生或剛步入職場的工作者,他們被分配到三個小組中,每組都有少數族裔及華裔青年共同參與。計劃為期12週,主要包括三個階段。首階段是技術培訓,內容包括電腦編碼、程式開發和設計思維等,從而提升他們的創新科技知識和能力;接下來是產品研發階段,他們須設計和開發自己的科技產品,好讓他們可以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能應用於市場針對非華裔困難的創新成果;最後是產品推介階段,他們須展示和推廣自己設計的產品。整個培訓不僅能增強他們的職場競爭力,也能讓其發揮專長,貢獻社會。
值得注意的是,計劃還特別加入了文化和種族融合的元素,不同種族的青年可共同學習之餘,也有一起探索本地社區的機會。計劃與本地文化導賞團體「活現香港」合作舉辦社區導賞活動,當中更了解非華裔人士在香港發展史中的角色,希望學員能夠跳出課室,深入探索本地社區,建立對香港的歸屬感,了解不同的文化特色。筆者期望透過計劃不僅能提升少數族裔和華裔青年在科技領域的硬實力,有助建立職業定向;同時也能幫助少數族裔青年更確定其種族身份,華裔青年也能進一步了解少數族裔的文化背景,達致雙向扶持的協同效應。
跨文化技能培養:賦能少數族裔和華裔青年
為評估計劃成效,MWYO 於計劃的最後一堂透過問卷收集所有參加者的意見,並於其後分別與三名少數族裔和三名華裔青年參加者進行深入訪談,以了解計劃的成效,也冀為社會各界對推行相關計劃提供寶貴的參考。
問卷調查發現少數族裔和華裔參加者均表示透過程式設計的初階培訓,能夠掌握到有關技術技能,如應用程式的前端和後端開發等,有助進一步建立職業規劃。不過,對於計劃能否幫助他們在有關行業尋找工作,有一半少數族裔參加者表示有信心,這已是難能可貴;而其他則仍有點猶豫。雖然如此,他們認為相關技能始終都對他們的工作有幫助。在深入訪談時,有少數族裔參加者坦言,現今科技日新月異,期望學習後能為投身相關行業奠定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華裔參加者也說不僅有關專業技能有所提升,他們的語言溝通能力也得到顯著改善。課程主要以英語授課,加上跨文化交流讓他們學會靈活運用英語,互相學習,增強了日後在職場上的競爭力。
這次跨文化交流不僅促進了參加者的技能提升,也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文化共融效果。首先,計劃有助於增強少數族裔參加者的身份認同。有華裔參加者在深入訪談時表示,與少數族裔互動後才發現,他們之間其實並沒有太大差異。少數族裔青年不少不僅能夠流利地說廣東話,還經常有着很多共同話題,讓華裔參加者意識到少數族裔也只是膚色不同的本地人。有少數族裔參加者更形容自己是一個巴基斯坦裔香港人,他表示只要在學習廣東話時,不將自己視為被社會排斥或局外人,學習廣東語並不會有太大困難。而令筆者感受最深的是,對他而言,回到巴基斯坦反而感覺像是在旅行;他在香港土生土長,已將這裹視為自己的家,對香港有着更深的歸屬感。
多元探索種族共容,共創美好明天
另一方面,計劃有助於華裔與非華裔互相了解彼此的文化。問卷結果顯示所有少數族裔參加者都表示能夠更認識華人社會及文化,同時所有華裔參加者都能認識少數族裔社會及文化;更有華裔參加者不但覺得可以了解他們的困難,更有協助他們尋找解決方法。有華裔參加者在深入訪談時表示,在計劃前,由於缺乏機會學習到有關少數族裔文化的知識,所以對少數族裔的了解有限甚至有些畏懼,難以與他們建立友誼。在計劃中段,他們會主動組織聚會一同品嚐菲律賓美食,並表示希望進一步了解少數族裔的穿搭習俗等文化。這種主動了解和認識少數族裔文化的態度,無疑有助於消除偏見,促進更深層次的文化交融。最後,無論少數族裔或華裔的參加者均在問卷中表示他們會分別主動去結識更多華裔或少數族裔的朋友。
在現實生活中,社會對於少數族裔群體的關注仍過於片面,往往集中於語言教育和就業支援,而忽略了他們的上流能力、人際關係乃至社區融合。要真正有效地實踐,單純依賴政策支援是遠遠不足的。在此過程中,筆者期望社會各界對相關計劃進行參考,推行更多的機會和試驗空間,共同推進少數族裔的社會融合。只有通過持續的實踐探索,我們才能真實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共創美好的未來。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切點亮香港共融的未來之路,譜寫一曲和諧共榮的新篇章。
作者盧巧程是MWYO青年辦公室實習生。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接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