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YO|青年就業選擇豐富惟感迷惘 應用科學課程可提供多元出路

撰文:MWYO青年辦公室
出版:更新:

MWYO專欄|游沛翀

近年香港的就業環境急促轉變,傳統的工作模式雖仍是主流,但青年在更多元的選擇下,他們對於自由、靈活與彈性的工作模式也有不少迷思。坊間認為,Z世代的青年着重於工作和生活取得平衡,更有不少畢業生寧願創業或者從事多份兼職工作,也不願為一間公司打工。MWYO青年辦公室(下稱MWYO)於2024年5月下旬,就青年的就業模式和理想工作發表研究報告,並邀請了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下稱THEi高科院)副校長 (學術)曾偉基教授(Paul)、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副總幹事謝可儀女士(Apple)與資深獵頭顧問張慧敏女士(Alison)分別以學者、生涯規劃支援者及僱主的角度,並就着其經常與青年接觸的豐富經驗,分享青年對理想工作的追求和看法,也包括他們於生涯規劃上遇到的難題,希望各持份者可為新一代共建多元的就業機會和多贏的工作環境。

青年從不同就業模式找尋工作意義
僱主應理解和提升年輕人的工作態度

Apple提到近年社福界同工在接觸不同年輕人時,發現他們普遍都對職涯發展感到迷惘,尤其是一些不循主流途徑升學的青年,當中一部分並沒有參加文憑試,便直接投身社會工作。Apple解釋道,這些青年並非不勤奮或選擇「躺平」,主要是因為自己的性格和興趣與傳統就學的要求不太吻合,故在離開校園後從事不同兼職以嘗試找尋方向。在社會摸索一段時間後,有的青年希望轉換至更有前景的職涯跑道,有的則認識到學歷對其事業發展的必要性,惟他們對就學和就業這方面的訊息掌握相對匱乏,故在尋求支援時盡顯困惑。Apple認為儘管這些年輕人沒有耀眼的學歷,卻展現出優秀的學習能力和具備一定社會經驗,她為因學歷而侷限未來工作發展機會的青年感到惋惜。

此外,近年青年放棄大學學位,中途輟學有上升的趨勢,這是值得大家關注的。究其主要原因是他們希望把握時間與精力創業,發展自己的興趣追夢。Alison就此補充,學校的知識較難做到與時並進,例如修讀資訊科技的學生深諳網絡世界瞬息萬變,課本上的知識可能在第二天已經被推翻,倒不如早日投身現實社會。還有一些青年,由於在正職之中體會不到滿足和意義,於是只完成份內最基本的要求,在下班後將全副心思投入自己感興趣的工作裏以平衡收入與興趣。例如有喜歡美容的青年曾向其表示,即使從事美容服務的副業收入微薄,自己也願意在休息日窩在工廠大廈中樂此不疲。

在公司角度,年輕人於工作中有失積極,是絕大多數僱主都不願樂見的。但Alison指出問題的癥結並非是青年選擇慵懶度日,而是因為有不少僱主仍以一副指點江山的態度管理下屬,不懂、也不願意主動接觸和認識年輕人的新事物和處事方法,事無大小仍希望掌控其中。為此,Alison建言管理層應嘗試站在年輕同事的角度,協助他們看見每項工作背後的目標和意義,同時借助個人經驗輔助新人依循自己認為理想的方法,安全地嘗試,甚至可包容他們犯錯,並引導他們作出反思,最後協力把任務完成。

應用科學課程可提供多元進修出路

兩位講者雖然都表示青年願意為理想奮身拼搏,但也不約而同地指出如果年輕人選擇提早進入職場,背後往往伴隨對未來事業前途的擔憂,特別是會否失去重返校園繼續學業的機會。事實上,筆者也曾接觸過一些青年即使順利修畢大專或大學學位,他們於職場工作一段時間後,都期望探索轉換未來的職涯路向的可行性,尤其是在本科畢業後發展並不大如意的(俗稱入讀「水泡科」),更須考慮以進修轉換跑道。

有見青年對進修有着多元的需求,Paul指出 THEi高科院提供的應用科學學士課程,除了定位與傳統大學相同的資歷外(符合第五級資歷架構),更具彈性,允許學生於不同年級入學或者結業(multi-entry and multi-exit),方便學生按照個人需求捉緊工作機遇,又可以在適當時候重返校園。再者,對於期望轉向更具專業性與知識型發展的青年來説,即使過往修讀的學位與心儀的應用科學學士課程完全無關,甚至在文憑試中失利,也可以循不同途徑一步步完成學位,取得從事有關工作的入場券。MWYO為更深入了解THEi高科院提供的應用科學學士課程的優點,以及如何能配合不同學歷背景青年的工程專業發展,我們於六月下旬造訪THEi高科院屋宇設備工程課程團隊一探究竟。

現時THEi高科院提供的屋宇設備工程(榮譽)工學士課程(Bachelor of Engineering (Honours) in 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ing),於2024/25學年獲教育局納入第二輪「應用學位課程先導計劃」,升格為全港首個工程應用學位課程。此課程可讓不同學歷背景的青年人循不同年級入學(見表1)。以一年級入讀為例,符合文憑試332A2(即中國語文和英國語文取得3級或以上,數學和其中一科選修科(須為生物/化學/物理/數學延伸部分(單元一或二)達第二級或以上,並且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達標)就可經大學聯招(JUPAS)入學,適合成績未如理想,同時期望課程有明確職業導向的同學報讀。至於沒有修讀理科的同學,可考慮先入讀相關文憑課程,畢業後再由高年級入學途徑(senior entry)銜接入讀大學三年級。如果是已有高級文憑/副學士或以上學歷,但所修讀之學位與工程學系無關的青年,則可於來年開始(2025/26年度)入讀大學二年級。最後,若是已有高級文憑/副學士或以上學歷,並且修讀之學位與工程學系有關;或是已在屋宇設備工程相關公司工作,並經由僱主推薦者,則可入讀大學三年級。可見,不同背景的青年幾乎都可按照自己的資歷和需要循序漸進取得應用學位。

表1:屋宇設備工程(榮譽)工學士學位不同入學途徑

應用科學學士課程容許轉換跑道
相對一般大學學位更具事業發展優勢

THEi高科院的屋宇設備工程(榮譽)工學士課程是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該類課程的修讀成本一般約為 $100,000一年。但由於該行業有殷切的人力資源需求,符合政府「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下稱SSSDP)」的資助條件,故學生在扣除學費津貼後每年僅須支付約$20,000。再加上有關行業對年輕新血也是求才若渴,如學生選擇在一年級便以工讀制(每週三至四天上班,一至兩天上學)修讀,聘用的公司更願意支付同學餘下的學費,最終達致學費全免(詳見THEi高科院與香港機電工程商聯會(HKFEMC)攜手推出的「工.書.教.學」學位.工作兼得計劃)。再者,參加工讀計劃的學生更可獲得一份可觀的兼職收入,以及政府提供的薪酬津貼(「在職培訓津貼先導計劃」)合共每月約$14,000。由此可見,對於經濟條件有限的青年來說,工讀制的確提供更大經濟誘因,並可在工讀期間積累寶貴的工作經驗。

另一方面,對於已在社會工作一段時間的青年來説,全職進修的成本通常是放棄進一步累積工作經驗的機會;而THEi高科院提供的應用科學學士課程獲得行業龍頭企業和商會把關和協助,故校方可安排學生前往有關公司工作。就以修讀屋宇設備工程課程的學生為例,該課程與香港機電工程商聯會(HKFEMC)合作,其下有數千間聯會成員公司,當中大部份都願意提供半工讀和全職的職位。而在院校方面,學系更鼓勵學生在入學之初就揀選半工讀的模式,現時三年級入學者之中,有接近一半是選擇工讀制。換言之,畢業生除了可以擁有與傳統大學相等的資歷,更可以同時獲得一至兩年的工作經驗,並且熟悉行業文化。至於全日制的學生,亦須在畢業前完成至少三至六個月的實習,確保90%以上的THEi高科院畢業生能從事相關行業。

由此可見,該學系的課程設計和資助安排既可幫助青年免去大部分的學債,在學期間亦可累積相當的收入和相關專業工作經驗。THEi高科院除了提供屋宇設備工程學士課程以外,亦提供七大學術領域課程,當中工作與學習並軌的修讀模式則拓展至土木工程、飛機工程和中藥藥劑學。筆者認為這對於剛完成中學課程的學生,以及想要轉換職涯跑道的青年來説都是極具吸引力的。

政府資助額應與THEi高科院工程學額並行
其他院校宜積極擴闊工讀制模式

最後,有見工作與學習並軌的學習模式,較能協助學生的專業發展,以及讓有意轉換職業跑道的年輕人順利過渡,筆者尤其關心未來還有哪些行業,或是現有學系有潛質開辦工讀制式修讀?院方在增加學科和學額時,又面臨過何等挑戰?

就前者來説,原則上只要業界有人力需求,並且對於入行者的學歷有一定要求,就符合THEi高科院開辦應用科學課程的標準。而業界如能向學生提供合適的工作機會,並配合課程的教務事宜,有關學系就可以考慮申辦為工讀制的模式。筆者期待現時欠缺人才的行業,能夠把握現時應用科學課程發展的大趨勢,與院校開辦更多工讀制課程,令年輕人的出路更加多元,事業發展更具保證。至於業界與院校合辦的好處,筆者亦訪問了與屋宇設備工程課程合作的香港機電工程商聯會委員,這將於下一篇文章作詳細分析,以供其他業界人士參考。

至於後者來説,校方在開辦工讀制後,觀察到有更多高年級入學生是轉換跑道的。正如上述所言,SSSDP的學費減免,無論是對中六生,抑或是在職進修的青年都有相當大的經濟幫助。筆者於訪問當天與在讀生和畢業生交流,其中有位青年過去是文科學位畢業,並透過公司推薦參與計劃,成功轉換至工程專業的跑道,而下篇文章亦會闡述工讀制對學生的好處。

但學費減免在現行制度下,不能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舉例來説,就一年級入讀屋宇設備工程課程的學生,SSSDP所提供的資助在2024/25年度僅限10名可獲得有關津貼,但現時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下稱評審局)批出的學額總共有25名。換言之,假若成績排名第10和11名的入學者即使成績一樣,其中一人也會因為學額與資助名額有出入而未能減免學費。筆者認為這是十分不公平的,估計亦非政府政策的原意。為避免上述情況,以及鼓勵更多青年選擇報讀這些對人才有殷切需求的應用科學課程,MWYO建議當局應協調跨部門合作,令SSSDP的資助名額與評審局批出的學額同步,避免不公平的情況發生,為工程業界注入更多本地人才。同時,其他院校宜積極擴闊工讀制模式,讓不同行業的青年能突破事業的框框,找到適合自己的出路。

作者游沛翀是MWYO青年辦公室助理研究員。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