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黨|新的香港從何而來?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石磊

近期有觀點指出,香港現有的經濟模式已經難以為繼,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多元發展方向。這其實並不意外。沒有一個單一的經濟模式能達成永續高增⾧。生物會新陳代謝,經濟發展也一樣。而且近一段時間以來,海外遊客自不必說,就連香港市民也以越發擴大的規模用腳投票。香港確實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新的香港必然會誕生,但更需要思考的是,它將如何誕生? 筆者老調重彈,以史為鏡,呼籲香港政府以更加全面、負責任的態度,主導並全面規劃香港未來的經濟轉型。

回顧歷史發展軌跡,我們可以看到,香港歷次重大經濟模式轉型背後離不開香港政府自上而下發揮領導和配合作用。在戰後,香港的殖民政府順應時勢,逐漸轉變統治思路,改變過往及其局限的自我限定的政府角色和義務,開始積極謀劃城市發展和經濟佈局。麥理浩政府在新市鎮開發、基建建設等方面起到重要引導作用,為香港的土地房屋、航運物流等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尤德和衛奕信政府大力開拓了香港的專上教育,訂立了新機場開發計畫,以及對港九市區多處進行填海開拓的規劃及配套的交通基礎設施規劃等。這使得香港的高等教育產業開始騰飛,城市發展擁有了數十年的擴展空間,香港的航空產業也得以成為世界領先,並帶動了祖國內地有關產業的⾧足發展。

回歸後的特區政府也一度雄心勃勃,清晰描繪西九文化區、科技園區等新經濟發展重要方向以及引進迪士尼建設香港迪士尼樂園等。時至今日,這些規劃依然處於持續的落實和拓展中,不斷為回歸後的香港旅遊產業添磚加瓦。而值得思考的是,如果特區政府對其創新科技發展計畫給予同樣的重視,會不會令香港出現一個與現在截然不同的經濟格局,是否已經能科技發展反哺金融市場,協同高等教育等板塊一起,為包括香港青年向上流動等開闢新的可能性?

歷史沒有如果。短暫的積極作為之後,面對經濟環境變化,特區政府雖口號響亮,但行動成效寥寥。具前瞻性、開創性的新經濟藍圖更是杳無影蹤,各個產業唯有個別發展。比如曾經佔據政府施政綱領的「六大優勢產業」,除了高等教育產業出現了理工大學、城市大學等後起之秀,文化創意產業引入了故宮博物院和自創M+博物館外,醫療產業、環保產業、檢測認證產業都可謂「只聞樓梯響」。沒有政府的魄力,市場既有力量無法有效衝破既得利益的藩籬,後者反而屢屢「阻擊」新產業的發展。隨之而來的是青年向上流動逐漸停滯。

所以, 香港歷史提供了充分的例子從正反角度說明,當政府奮發有為、產出有魄力而切實有效的規劃(注:也要提防「大白象」)時,即便香港原有的基礎並不雄厚,也往往能發展出足夠日後私營部門數十年開拓發展的廣闊前景;反過來,如果香港政府躺在功勞簿上,「積極不干預」,「不做就是做好」,那麼香港哪怕原來具有相當的優勢,都會逐漸消磨殆盡,更不用說大灣區、海南省都在積蓄力量,虎視眈眈。香港迫切需要新的發展模式,其前提是政府在經濟政策領導上恢復過去應有的地位和作用。政府有責任主導深化研究,全面規劃香港未來可持續的經濟轉型方向。

其實,香港的新方向並非毫無頭緒。本文總結近一段時間以來的觀察,列舉以下幾個方面探討香港未來發展新模式的可能性:

一、爭取國家支援,深挖仲裁服務領域。香港可以在一帶一路國家爭議解決機制建設方面發揮作用。除已有針對商貿領域的仲裁業務外,還可以爭取國家支持,考慮允許香港在南海等領土爭議案件上開展國際仲裁工作,最大程度發揮「一國兩制」以及香港法律行業的潛力。

二、打造國際領先的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當前香港的高等教育已經在自然科學和工程領域對跨境合作研究有了不少具體成果和規劃。在人文社科領域,類似的雄心卻不多見。筆者認為,香港完全可以借助現有優勢,比如中國研究、法律及商學等領域的國際聲譽,建設以中國研究為重點的國際一流高校研究機構和學術平臺,引領國際學術視野中對華研究的新發展。這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必然之義。

三、更大力度開拓北部都會區新空間。當前對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設想仍然較為嚴重地停留在土地規劃這一前期層面。香港政府完全可以考慮融合香港既有的優勢產業如高等教育、文化創意等,結合創新科技的發展方向,訂立能夠帶給公眾廣闊想像空間的規劃。比如在北部都會區設立電影藝術學院,在周邊配套佈局生成式人工智慧,結合電影、特效和文化創意工業,發展高附加值的相關產業配套。這樣既能有效結合香港已有的優勢產業,又能對接內地電影產業的發展,和已有的創新科技方向的北部都會區、河套區發展相銜接,產生1+1>2的協同效應。

四、集結優勢產業的優勢力量(例:金融、教育、本地少數族裔資源等),更大力度、更深入挖掘東盟、中東等金磚國家、一帶一路的市場潛力,重構香港聯結中外的想像力。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與東盟相當數量的成員國的關係均有重要升級,而東盟十國的6.62億人口,其經濟增⾧速度位居世界前列。香港的優勢產業與東盟國家的經濟有高度的互補性,雖有新加坡的強勢競爭,但隨著東盟經濟的持續高速增⾧,與中國的經濟結合度加速加深,加之新加坡的地理空間和勞動力供應的固有瓶頸,香港不會永居下風。中東市場也是類似。特區政府和立法會對這兩個地區已有數次高規格的官方和半官方交流活動以及合作簽約,但有關的合作未在全社會範圍形成穩定預期。特區政府宜趁熱打鐵,以系統性、全政府(whole-of-government)的政策部署,充分展示香港對這兩個市場的高度重視。

香港正處於發展的重要轉捩點,我們必須直視當前發展的瓶頸和挑戰,以開闊的眼光謀劃未來。國家安全的立法,中美的競爭、全球經濟因加息而面臨逆風,這些是客觀存在的負面因素,但若凡事歸咎於「大環境不好」,只關注香港房市「撤辣」,香港經濟只會進入更被動的局面。回顧歷史,每當香港政府主動出擊,富有魄力地推出經濟規劃時,香港便得以開啟新的機遇。當前在「一國兩制」的政策支持下,特區政府有責任制定系統的經濟轉型藍圖,找準香港的新定位。

作者石磊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