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點論政|關於盛事經濟之我見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劉仲恒

一連八日的內地春節黃金周剛結束,特首做了個相當正面的評估,表示期間香港吸引了近144萬遊客來港,除了酒店的入住率不錯,連餐飲和零售業也直接受惠。他說政府將繼續推動盛事經濟,很快會舉行像香港藝術節、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國際珠寶展、影視娛樂博覽這樣的國際盛事,讓聲勢持續下去。

的確,對於任何城市來說,舉辦盛事都是值得驕傲的時刻,不但對自身的品牌能產生正面作用,還能為旅遊和餐飲業注入強心針。筆者絕對不是質疑舉辦盛事能為經濟帶來的好處,只是想從更多角度來分析一下。

在筆者看來,要成功舉辦盛事就必須投入大量的資源,不投入資源而又想盛事辦得好是不可能的,搞糟了還會丟人現眼,怪難看的。但投資就不可能不講究回報,如果投入大量資源而只能獲得非常短暫的回報,那是否值得就必須商榷了。很多計劃舉辦大型盛事的城市,都喜歡援引1992年的巴塞隆拿奧運作為例子,那是個相當成功的個案,讓巴塞隆拿成為國際旅遊業的新寵。在那以後,很多新的奧運主辦城市都會研究並希望效法巴塞隆拿的成功經驗,從中學習,從中得益。然而,巴塞隆拿的情況是有其獨特性的,後來的結果顯示,其他城市不容易複製那份成功的「秘訣」。

有一次,筆者去了加拿大洛磯山脈旅行,因而使用了卡加利國際機場。卡加利是個人口只有130萬的中型城市,但機場卻起得相當大。行李運輸帶好像有香港國際機場那麼多,但使用的人卻寥寥無幾。原來,在很多人眼中,卡加利機場是個「過度建設」的典型例子。1988年的冬季奧運會在卡加利舉行,為了配合參賽和觀賽人流,他們起了個相當大的機場。奧運會結束後,其他基建項目像奧運村還能發展為住宅用途,但由於卡加利並不是樞紐機場,結果機場就變成了個「大白象工程」。

在這年頭,可持續發展是做任何大型投資的主要考慮因素。現在很多舉辦大型運動盛事的城市都已經懂得這個道理,例如舉辦完奧運就趕快利用設施辦好殘奧,盡量利用已投入的資源。筆者認為,無論是體育項目還是其他盛事,主辦地的最主要考慮事項,就是如何讓短期的大型盛事可以提供長期而可持續的效益,讓好處超越盛事的本身和其時限。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是如何搞好盛事的「遺產」。任何主辦地都可以從很多社會層面從這遺產中獲益,例如城市重建、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刺激經濟成長的機會、文化發展、環境改善、聲譽提升等。說白了,盛事的遺產就是能為主辦城市帶來的長期投資回報,而這回報應該也必須成為計劃舉辦任何盛事時,最關鍵的商業考慮因素。

作者劉仲恒是放射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公共衞生碩士、團結香港基金顧問。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