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雙引擎」推動夜經濟 發展晚間盛事及地區夜市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香港政府大力推動「夜間經濟」,消息透露「香港夜繽紛」細節將於日內推出。從「夜經濟」在本港引起討論至今短短數月,政府迅速回應市面冷清的局面,但正如行會成員葉劉淑儀早前提到 「多賣幾串魚蛋對推動整體經濟沒大幫助」,推動夜經濟這一切目標為何?對象又是為何呢?

來稿作者:觀塘青年

認清落後形勢 勿亂陣腳、盲目追求內地「煙火氣」

坊間不少聲音,先就本港夜間零售市面冷清一題「拆台」式的對香港現況一大輪的批評,再將現況與一河之隔的深圳比較,這種妄自菲薄的論調,將夜經濟一題的討論帶離了重點,應該要停止。的確,我們需要認清深圳的夜市經濟確實從多方面優於香港。中國商務部關於城市居民消費習慣的調查報告顯示,內地城市夜間消費佔比到60%,不只深圳,在內地多個城市也如是。 認清落後的形勢後,我們需要明確定下發展方向。香港是國際大都會,盲目追求內地的「煙火氣」,並不符合經濟效益。 如要從內地夜經濟取經,應從 政府統籌規劃和支援社會創新的配套兩大方面學習。此前,國務院推出《關於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關於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從高層次鼓勵夜間經濟發展,各省市則按此大方向推出細緻便民和支持特色夜市的措施,下文亦援引部分北京市的措施作討論。

政府需要旗幟鮮明,向大眾和商界清楚說明發展夜市經濟的目的和路線。單單推動經濟發展並 不是一個理由,零售業界連日間的生意都做不來,加人手延長營業時間而欠缺長遠規劃,只會造成「內卷」。筆者認為,發展夜間經濟應是以帶起市民幸福感及為香港建立特色文化和旅遊產業為目標,從而增強城市活力,進一步帶動日間消費和經濟,甚至吸納關注生活質素的高增值外地人材。

以結果為目標 兩點建議

主要指標是如何令市民及遊客延長在外消費活動時間,以及把消費引流到其他高增值項目。就此,我們認為政府可以「雙引擎」推動夜間經濟 - 高增值晚間盛事 及 地區特色夜市,再配合「接地氣」的推廣和便民配套,以產業化思維作長遠規劃。

1、高增值盛事 推動夜間經濟

此前很多人以深圳、泰國、台灣的「夜市」想像香港版本的夜市。三地生活成本低,租金亦低香港很多,當地夜市除食物多元化外,主要賣點就是「平」而已,這是香港不能複製的DNA,香港的優勢和DNA在於做「盛事」。隨特首作更深入的解說,我們可以放心,政府應不是單單帶我們重回「大笪地」的年代。

「盛事」版本的夜市應該是高增值飲食娛樂消費綜合體,可以是香港本地以至國際巨星演唱會,夜間體育比賽、文化及藝術展覽節目等等 。文化、體育和旅遊是本屆政府的一副皇牌。隨西九文化區基建成熟、港隊代表在國際賽事獲得佳積,讓本港文體旅氣氛和旅遊資源都豐富起來。

文化方面可借此機會打造夜場展覽、夜場音樂表演、夜讀、「博物館之夜」等特色主題「文化IP」。北京在推動夜間經濟的政策責成文旅相關單位「支持劇院、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書店等主體延長夜間開放時間,讓消費者沉浸享受靜美『夜京城』⋯⋯推出具有品牌效應的夜間演出劇目,創造夜間文化消費需求」。套在香港的情景就是利用西九文化區的大草地和海繽,配合M+博物館、故宮博物館做展覽,空出場地予青年音樂團隊作夜間表演。

體育方面,將部分全港性或國際性的大型比賽推至夜間進行。比較容易推行的方案,可以考慮將部分本港學界體育活動「升級」並將決賽移師至晚上,在更大的場館進行並開放予一般公罛 。比起從頭舉辦全港性大型活動來得更省時省成本。而且,夜市的主要對象是年青人,熱血青年在運動場上為青春「博盡無悔」,有什麼比這更激勵人心?政府可考慮為這類夜間賽事建立「體育IP」,豐富體育旅遊資源,並以連續性的比賽日程進行,以及邀請國家隊或省隊運動員,跟本地青年運動員切磋,吸引本地市民及旅客到來觀看,進一步讓旅客留港過夜及消費。早前有議員提到政府要想辦法為他和孫女到酒吧「飲夜酒」, 運動賽事就是一個很好的場景讓兩爺孫「睇賽事,飲啤酒」,只是場地轉移到球場而已。近年突起的眾多本地啤酒品牌也可以是其中一個特色本港體育娛樂 。酒精以外,也可以「水果茶」等其他健康餐飲作賽事飲品,這些手段都是為了重新創造夜間體育娛樂相關的消費需求和習慣。

至於旅遊資源,長遠而言需開發新的旅遊產品:將傳統的觀光景點重新打造包裝及宣傳,例如廟街及女人街,過往是遊客及本地巿民常到之處,但數十年來毫無發展,已不合時宜。同為老區的深水埗已發展出具藝術特色的定位年輕有格調的咖啡店也進駐,台北的大稻程也是另一老區以文創活化的好例子。這個是旅發局需要全盤規劃的事,在此就不將話題拉太開。

文化、體育、旅遊項目是夜間經濟的主要引擎

文體旅「盛事」是作為延長消費時間及帶動其他夜間消費的重點手段,接下來便是設置一個餐飲消費娛樂綜合場景和引流至其他消費場景。「盛事」有助建立「晚飯群組」,晚飯前後的時間,中間如果在近市區有一個夜市,便可將「晚飯群組」引流到那邊,然後逗留1-2個小時左右,可以去附近酒吧或卡啦OK、樓上小型派對房間繼續消費玩樂。「夜市」大前提是要在市區、商場、或者酒吧附近,以延續消費,引流到其他消費項目。除上述現有的消費場景,我們亦需發展一些具創新性的獨特文化體驗項目,這些「煙火氣」項目更有助帶動社區活力和旅遊特色,這就是第二個夜間經濟的引擎——「地區夜市」。

2、產業化思維發展地區夜市 夜經濟支援創新小企業 帶動日間經濟

發展地區性夜經濟,不是單純延長各區商場內影院餐廳的營業時間。帶動區內商場的晚市生意不應是此一系列推動夜經濟的目標,畢竟,香港零售和餐飲業所面對的問題源於在餐飲體驗和產品創新上沒有進展,不能由夜間經濟解決。而是要就社區特色發展旅遊資源,與當區小微/特色企業有機結合。「煙火氣」的地區夜市不是平民夜總會式的「大笪地」,而是應該作為餐飲和文創的孵化器,以微創業形式讓年青人參與社區,「青年興,則香港興」。

早前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表示,夜市應該建立成一個如銅鑼灣避風塘的永久性景點。

的確,項目的延續性應當是放在第一位。我們未至於急切得需要多一兩場夜市來救活經濟,單獨做一兩場「表演式夜市」,只是徒增政商界工作量,「雷聲大雨點小」吃力不討好。

具體執行上,在完善地區治理下,民政及青年事務局主導地區性的夜經濟最為合適。需要指出,發展各區夜市不是單純一個旅遊項目,我們應吸取「美食車」的經驗,將項目交由地區行政部門負責而不是旅遊發展局。筆者建議在民政專員統籌下,以今年4月新成立的十八區各區兩個地區青年事務委員會為中幹,由當區地區青年參與規劃發展地區夜經濟 ,執行上交由外判專業製作公司負責加強市場營銷工作的靈活性、創新思維及成效,再讓年青人參與夜市「投檔」。

營運上,每場地區夜市分別會有三個角色:場主、主辦單位、檔主。

政府可以作為場主角色,以免費或優惠價租借場地予主辦單位舉辦活動,政府可以廣納不同主辦單位的計劃書,定期由不同主辦單位主理夜市活動。作為試行,可先在人口密集的 一至兩個地區建立試點,逢周五至日開放夜市,為期數個月,實驗商業和規例上的具體執行情況。如果主辦單位表現不好,大可以取替別的主辦單位,增加競爭性以及令活動更加多元化。政府可規定每次活動需設熟食夜市以增加活動人流,檔主可以固定由政府招募並與主辦單位作分成以增加主辦單位做好活動的意向、亦可由主辦單位招募以可以賺取統籌費用。這個做法可以讓政府能支援到活動主辦方同時避免政府過多插手私人市場。

在政策執行些可參考北京市的做法:明確訂立量化的指標及責成市商務局、市城市管理委、市市場監管局、市城管執法局、市消防救援總隊、各區政府等處理相關合規的部門「新培育10條市級『深夜食堂』特色餐飲街區,豐富夜間餐飲消費場景⋯⋯開展夜場文化體驗、非遺夜市、尋味北京等夜間特色經營活動,培育一批兼具時尚活力和煙火氣息的夜間消費區域」。套在本港的情景,則是消防處,食環、小販管理隊等單位通力合作,為夜市的合規流程打通所有障礙,同時保持環境安全和衛生。政府每年投放在小販管理的預算超過20億元,同一樣的資源,責成相關單位改變工作內容,從驅逐小販至協助社區性夜市的檔主合法經營,並設下相應工作指標。

了解青年新習性 發展「垂直夜市」

在此再引伸出另一就「地區夜市」的想像 。年青人的消遣節目是否又只限定於夜蒲飲紅酒落蘭桂坊呢?筆者早前到福建考察,與當地青年交流得知當地夜經濟區的酒吧很多都以野營環境招來,部分青年不再追求熱熱鬧鬧的酒場,在夜間他們更響往與友人深談。兩地青年應該都是分享著同一感受,放工後到一眾小型美食攤檔篤串魚蛋燒賣,再與知己好友三五成群甜品茶居小聚,亦是年青人另一類型的夜生活,「夜市」也可以是三五知己在靜溢的晚上享受,同樣可以帶動當區經濟,做到每類的消費模式都百花齊放才能真正推動跨階級的經濟推動,激活各階層的夜消費模式。在香港,地少人多,當然不可能在酒吧地段擺一個野營格局,但我們又有沒有一種夜間餐飲娛樂場景可以物盡其用?

很多工業大廈內進駐了具創意的小店,部分的「地區夜市」能否發展成在同一棟大廈內的「垂直夜市」呢? 有別一個傳統的街道夜市,青年可在飯後在不同主題的派對房間、攝影室、畫室、瑜珈中心、 水煙吧,茶居,朋友們圍著座談談心又或一同享受體育或藝術活動,不失為繁忙生活的一份心靈雞湯。觀塘區則正有大量相關散落的個體偏佈工廈區,每店或許只可容納數十人,但這正適合青年人追求心靈平靜和經營深度交友的新要求,一個晚上可「轉場」三至四個小店:輕運動或文藝工作坊後,再吃個甜品或在茶居談天 。當中消防或飲食條例的拆牆鬆綁固然尚待解決。工廈食堂或樓上派對房間,有別於罪惡溫床的無牌樓上酒吧,夜經濟集結號吹響之際,是否更應在合理安全的條件下開綠燈,給予適當的酌情權,令到這裏小商戶能夠縫隙下生存落去,繼續支持一部分的香港夜經濟呢?

以上兩點淺見,希望以青年的角度為香港出謀獻策,愈夜愈精彩 !

觀塘青年包括蔡捷成、許振北、梁麟慰、黃國健、陳偉權、林貞谷、李梓婷、吳美儀,是觀塘區青年發展及公民教育委員會成員。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香港01無關。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