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黨|「小事化大」與「大事化小」
早在兩年前特區政府宣佈上調股票印花稅時,市場上就有不少反對的聲音,指政府的這一舉措實乃「殺雞取卵」。上個月政府開始就新一份的施政報告展開公眾諮詢,不少團體有鑒於當前香港股市的低迷而再次呼籲政府重新檢視股票印花稅。於是就在內地8月27日宣佈將股票交易稅減半的同一天,特首李家超也表態將研究增加香港股票市場流動性問題。
筆者對特區政府的這一表態並不感到意外,但卻對財政司司長長陳茂波在兩天後就宣佈已成立以證監會前主席唐家成為主席的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感到有些驚詫,一是驚政府的行動效率竟是如此之「高」,二是驚這樣一件「鼻屎大」的事也要專門勞師動眾成立一個小組來研究推進,隨便一位股票資深從業人士心中對此都有「八九不離十」的答案呀!
來稿作者:周小稞
而這樣的「小事化大」於特區政府而言已是司空見慣。譬如說,前不久為了打擊濫用2元乘車優惠,運輸署自六月底起與公共交通營辦商展開為期兩個月的聯合打擊行動,期間查核了全港18區超過500條專營巴士、小巴、居民巴士路線及渡輪航線約3,230個班次,查核了約1,780名懷疑不合資格使用2元優惠的乘客,當中只有1宗懷疑不合資格使用個案。
這樣的結果其實在意料之中,一是香港民眾絕大部分都是遵紀守法的,二是即便有少數違規之徒也大多不會頂風作案。問題是,這樣耗時耗財的行為真能降低目前已高達30億港元的交通補貼嗎?答案恐怕是「NO」,因為居高不下的交通補貼並非是「濫用」造成的,而是政策設計的本身存在巨大的缺陷,變相鼓勵香港長者合法合規地「濫用」交通補貼。
事實上,這種「小事化大」的施政風格由來已久。筆者在研究香港的最低工資委員會與最低工資檢討機制時就發現,委員會使用的檢討方法相當繁瑣,先是對一系列相關指標如宏觀經濟、勞工市場、競爭力、社會和諧等進行分析,然後面向相關組織如低薪行業、中小型企業等以及公眾展開諮詢,最後在指標分析、公開諮詢及模擬測試的基礎上提出建議,整個過程持續半年之久,既耗時又費錢。其實最低工資檢討機制可以非常簡單明了,首先將最低工資水平與名義工資指數掛鉤,規定最低工資的上調幅度不得低於檢討期內名義工資指數的升幅;其次,最低工資具體的上調幅度與賺取最低工資僱員人數佔比掛鉤,以確保賺取調整後的最低工資僱員人數佔比維持在5%的水平。
惰性施政文化不願擔責、但求無過
「小事化大」施政風格的背後實際上是特區政府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惰性施政文化,那就是「不願擔責」、「但求無過」。政府長期置身於各類經濟、社會、民生等問題,了解這些問題的來龍去脈,對解決這些問題的各種方案及其利弊也最有發言權,理應在決策環節中扮演關鍵角色。但位居政府核心位置的政務官隊伍雖然在回歸後坐實了「老闆」的位置,但卻一直保留著「下屬」的心態,不願意拍板決策並承擔相應的後果。一些理應由政府相關部門直接拍板決策的簡單問題,也要費時、費力、費錢成立各類委員會或小組,美其名曰「聽取專家意見」、「確保程序正義」,實際上是把問題拋給了外界,並由外界承擔對應的責任,一旦有關施政出現了問題,這些委員會或小組就會成為「替罪羊」。
這種「不願擔責」、「但求無過」的施政文化不僅表現在「小事化大」上,也體現在「大事化小」上。針對土地房屋、社會保障、醫療保健、產業轉型、創科發展等一系列關係到香港長治久安的重大問題,特區政府會通過多種「大事化小」的方法,盡量規避為解決這些複雜問題所應肩負起的責任。當問題不太嚴重時,政府會竭力保持正面而樂觀的態度,不主動暴露香港正在或將要面臨的危機,並盡力淡化香港正在或將要面臨的挑戰;當問題日趨嚴重時,政府會花費很多時間廣泛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最後以社會無法形成廣泛共識為由擱置改革並維持現狀;當問題無法迴避時,政府會跳過核心矛盾,選擇無關痛癢的地方下手,只求「交差過關」,至於有關措施能否真正解決問題則並非首要的關注。
平心而論,特區政府是一個合格的「服務型」政府。筆者在通關後經常往返香港與深圳,仍然可以明顯感覺到香港在管理人流方面繼續毫無懸念地優於深圳,儘管這麼多年深圳一直在不斷地進步。再譬如說,9月1日晚上超強颱風蘇拉襲港,9月2日香港的公園與街道一片狼藉,但9月3日這些狼藉大部分都被收拾整理,9月4日香港就已完全恢復正常運作,應該說這次特區政府在應對超強颱風上的表現是值得稱讚的。但僅僅作為一個合格甚至優秀的「服務型」政府是不夠的,尤其是在當下香港正面臨幾十年之未有大變局的情況下。特區政府必須肩負起其「行政主導」的領導責任,成為「擔當型」政府、「改革型」政府。如果特區政府遲遲不願或不能「當家做主」,那麼「一國兩制」又何以能行穩致遠呢?
作者周小稞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