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鯨魚事件的尾聲是新開始 科技帶動保育新方向
鯨魚事件對教育界是一個警示,我們的教育未能回應社會需要,面對挑戰及問題,我們缺乏速效的解難方案,更沒有培養大眾擁有基本的環保意識和專家。
來稿作者:陳康怡
聯合國於2015年訂立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並於2016至2030年推行,要求各國政府、學府、機構合作,共同促進經濟增長、解決教育、衛生、氣候變化、保育、能源等問題。現時已過了推行時間的一半,本港仍未把目標納入課程,大眾一方面批評政府保育措施做得不足,一方面任由主流課程流於着重理論知識,多於與現實生活相關的實踐,以及其所需的創新、解難、價值觀教育等元素。缺乏深入反思和實踐的機會,亦較難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探索動機,導致缺乏相關人才及專家。
內容與技能缺失下 可如何應對
國際青年氣候變化組織Mock COP本年公佈的調查發現,負責培養未來世界領袖的頂尖大學的學科缺乏教授應對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和技能。美國理海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教授兼聯合國學術團隊成員Dork Sahagian提出兩大改善方案: 一)把永續目標納入相關學位課程;二)透過審查各學院課程簡介的關鍵字,以判斷課程是否與永續目標相關,進而為教職員提供資源及可調節內容,滲入學習單元以廣泛接觸其他科目的學生,又增加學習活動,期望達至「所有大學生應至少具備對可持續發展目標及其基本原則的工作知識,以在未來的職業和個人生活中應用」的目標。
近日有位以發現鯨魚會「唱歌」而聞名的生物學家羅傑·佩恩(Roger Payne)逝世。50年前,他因美國監聽蘇聯潛艇進行海底錄音時,意外發現座頭鯨的聲音有特定的節奏和結構,可以表達憤怒、親善、警示等情緒,其他品種的鯨魚也有類似行為。後來,他發現座頭鯨正面臨浩劫,遭大量捕殺導致數量大減,便將座頭鯨的聲音以專輯形式發行。 專輯發行後,成功喚醒人們關注這種瀕臨絕種的生物,促成捕鯨禁令誕生。
科技改變保育方式、人才培訓及彌補教育不足
佩恩的發現最近啟發科學家運用聲音與不同物種聯繫,透過AI學習物種間的交流,從而拯救牠們。海洋生物學家阿蘭·穆尼(Aran Mooney)錄製健康珊瑚礁的聲音,然後開始在一個垂死的珊瑚礁中播放,鼓勵珊瑚幼蟲返回。科學家希望創建一個水底世界的聲音庫,並將動物的聲音輸入算法中,識別及了解物種,以助人類與海洋生態進行交流。
欣賞和愛惜大自然是生命教育重要一環,應從小學階段開始,而運用科技創造自然世界的體驗,是培養下一代履行保育責任、培訓人才解決本港及全球問題的好方法。以本校與海洋公園、Microsoft 等機構共同開發的培育學生可持續發展思維計劃Discover2se – Metaverse in Education為例,學生可透過元宇宙、VR、MR等科技探索他們較難在現實到訪的海底世界,了解生物多樣性和物種保護的概念。當學生需就所選的瀕臨絕種動物設計保育方案,元宇宙亦可作為方案的「試練場」,讓學生發揮創意及應用知識和技能。AI 可作為智能導師,讓學習更個人化,提供即時反饋及助學生更掌握知識。線上學習平台亦可聯繫世界各地專家,引導學生評估、修正保育方案及提供國際交流和合作機會。
計劃目標由最初6間小學120名參與學生拓展至更多學校,為最少3000名學生提供更具有吸引力和意義的教育體驗,發揮科技最大程度的潛力,造福人類和地球的可持續發展。
改善教育、人才培育、善意科技是鯨魚事件曲終之後,我們將一起前行的方向,這需要政府、學術界、非政府組織和公眾攜手合作,共同努力。
作者陳康怡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教師。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