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由抹香鯨擱淺到布氏鯨死亡 20年來保育意識正在倒退?
年幼布氏鯨魂斷西貢牛尾海,不少市民以至名人均在社交平台表示惋惜,有網民將死因歸咎近距離觀鯨活動,譴責為錢出海的船家、趁熱鬧坐船打卡的市民。政府否認太遲介入,海洋公園專家及保育團體呼籲尊重海洋生物棲息空間,冀大家認真反思如何與大自然及不同物種相處,這些其實都是老生常談,講了很多年的道理。究竟由2003年港人集體拯救擱淺抹香鯨失敗事件,到今次布氏鯨受傷死亡悲劇,20年來香港人「學」到甚麼?保育意識進步了還是倒退中?
來稿作者:蔡裕龍
不時有海洋動物誤闖本港海域或擱淺於海灘上,根據香港海洋生物擱淺網上資尸料庫的紀錄,10多年來香港有逾600宗海洋動物擱淺紀錄,其中2019年多達55宗,主要為江豚、中華白海豚。數遠一點,2003年7月,一條重約10公噸的年幼抹香鯨,在颱風下被沖上西貢鹹田灣擱淺,數十名在附近宿營的學生,聞訊後跟隨老師到海灘拯救,合力將鯨魚的頭托起,免其用作呼吸的氣孔入水,其他泳客亦一同協力,試圖將鯨魚推回大海。同日漁護署派出兩名獸醫及多名專家到場,消防蛙人就以繩網嘗試將鯨魚拉出海面,海洋公園更派出5位專家乘直升機到場,希望爭取時間營救。
當年未能救抹香鯨 上了寶貴生命一課
雖然當年最終拯救抹香鯨行動失敗,專家為免其持續痛苦,更決定將其人道毀滅,參與拯救的學生們深感無奈及可惜,但相信那一次的經歷,一班市民齊心合力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加上政府積極派員接力營救,總算上了寶貴的生命一課。當時有市民前來湊熱鬧,亦有人特意來送別,而化驗顯示該條抹香鯨身患嚴重腎衰竭,相信牠是因體弱而擱淺。及至2009年,亦有一條布氏鯨誤闖香港仔對開東博寮海峽,但觀鯨活動不算熾熱,該條布氏鯨停留約一星期後自行活著離開。
對比03年抹香鯨擱淺失救和今次布氏鯨在海中受傷死亡,同樣是西貢海域,一樣是年幼的鯨魚,當中最大的分別是抹香鯨死於不幸,布氏鯨的死亡則幾乎可以說是死於「人禍」。日前專家們在布氏鯨死亡後,呼籲尊重海洋生物及其棲息空間,又稱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大家認真反思,如何跟大自然及一些不同物種相處。其實,20年來,我們不是應該已學會並體驗過這些道理嗎?
回想03年,當時仍未是社交平台主宰生活的時代,甚至未有「打卡呃like」一詞出現,也未去到人人做記者的年代,一切比較純粹;03年的鹹田灣及09年的東博寮海峽事件,地點較偏僻,故湊熱鬧的市民及遊客不多,事實亦證明,無限制出海觀鯨,近距離干擾太多,沒有好結果。
觀鯨方式須恰當 規管免過火行為
平心而論,港人很少有機會親眼看到布氏鯨,出於好奇想到場觀看並不一定是錯,但必須以不干擾其活動為大前提,並且抱正確態度、用合適的方式觀鯨。例如在台灣,賞鯨業蓬勃發展,每年4月到10月間是旺季,當地政府透過「海域賞鯨指南」,以淺顯易懂的圖像文字,向公眾宣導友善賞鯨活動的意義、野生動物觀察和親近的原則,政府多年前亦已經與觀鯨公司共同組成巡護隊,盡量減少對於鯨豚的衝擊。
無論如何,任何觀賞野生動物的活動,都應該有適當規管,才能避免過火行為。例如英國倫敦Richmond Park有600多隻野生鹿,公園免費入場,但規定不可餵食、不可觸摸,要與鹿保持至少50米距離,以保障鹿群及遊人安全。看看今次7月中在西貢海域發現年幼布氏鯨後,觀鯨活動頻繁,至7月25日,網上平台「小紅書」流傳多艘船超近距離圍觀布氏鯨的片段,船隻與鯨魚幾乎觸手可及。隨後鯨魚被發現背部有疑似螺旋槳造成的傷痕,保育人士呼籲在鯨魚出沒之處劃定保護區,限制船隻速度,但當局稱訂立禁船區並不可行,只繼續密集巡邏及勸籲船隻離開……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政府手法似退步 港人要有同理心
翻查資料,2021年深圳大鵬灣亦曾發生布氏鯨誤闖事件,深圳當局及時設立臨時管控區,禁止所有觀光船停留,而「必要船隻」則限速航行,令布氏鯨最終安全返回大海。筆者認為,這些年來,港府的處理手法似乎在退步中,亦沒有學懂更好處理鯨豚擱淺及闖入水域事件的方法;部分港人亦好像失去以往的同理心,社會上的矛盾越見尖銳,很多網民怒火中燒,狠駡觀鯨者害死布氏鯨,一些人的保育意識強了,另一些人則倒退中。
尊重海洋生物及其棲息空間,難道永遠都要在死亡事件後才說要教育、要反省,要修例規管?將今次死亡的布氏鯨拿來做標本作教育用途,真的有用嗎?或者,當局起碼要在標本旁列明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所言:「觀鯨船間接令布氏鯨死亡,如果沒有觀鯨船阻擋出路,可能牠已安全離開本港水域」,同時政府與市民也要一起真正認真反思,地球不是只有人類,海洋更加不是由人類操控,有這樣的覺悟,才不會再次發生同類悲劇。
作者蔡裕龍從事資訊科技行業多年,現職金融公司資訊科技經理。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